阅读历史 |

作精小夫郎 第58节(1 / 2)

加入书签

第77章 正文完

林牧青去云西有两件事, 一是为了随家人的户籍问题,二也是为了去见一见林晚秋。

云西一直有跟蛮族大大小小的摩擦,去年那一战蛮族士气大伤,直到今年的八月, 才又来过一次, 只是他们无法跟现在军心正盛的云西戍边军相抗衡, 又是大败而归。

只是这次跟以往不一样,以往蛮族的俘虏全部是就地斩杀,而这一次,钟校尉留下了两个蛮族士兵, 林晚秋现在在钟校尉的营帐里做亲兵,不用上阵杀敌, 只需要照顾钟校尉的起居,这一次也是他请求钟校尉留两个活口, 想要从他们的口里知道林晚夏的消息。

只是可惜, 这两个人都是最底层的兵丁,并不知道蛮族上层的事情。

林晚秋从希望到失望, 最后麻木地坐在钟校尉的营帐前,远远地就看到了林牧青, 他站起身来, 一瘸一拐地走上前去,带着些见到亲人的欣喜:“青哥, 你来了?”

林牧青的眼神落到他的脚踝上:“腿怎么伤了?”

“我上阵杀敌了。”林晚秋笑了笑, 明明时间也才过去一年, 但他成长得很快。

“为什么不回去?”

“我得在这里等着哥哥。”林晚秋说,“我要等在这里, 等着他回来。”

林牧青也不多劝他, 又把手里的包袱递给他,里面是些从云北带回来的零嘴,还有在外面买的新衣服:“好,如果想回去,随时回去,你家的房子已经重新修好了。”

“谢谢青哥。”林晚秋接过包袱,“我知道了。”

林牧青朝他点了点头:“钟校尉在吗?”

“在的。”林晚秋指了指那边,“他去看他们操练了。”

“我去找他。”

林牧青转身往营地里走,就听见林晚秋在背后叫他:“青哥,麻烦你跟随玉哥哥说声对不起吧。兔子的事情,还有后山的事情,都对不起他。我现在才知错,真的对不起。”

林牧青朝他扬了扬手,没有说话。

只有直面过最残酷的死亡,才会让他明白自己曾经做错的事情。

知道林牧青来的意图,钟校尉虽然有些好奇:“你要这些东西做什么?”

“救了几个人,想留在寨子里。”林牧青笑着,“年初蛮族的人来,我们寨子里还是有些损失的。”

钟校尉嗤笑了一声:“你唬我,我们这回来的人可说了你们什么损失都没有。”

不过他也不在意,只是几个已经战死的兵丁的户籍文书,本来都是要送去云西县衙户籍管理处销毁的,这会儿给了林牧青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多谢您,等战事结束,来云北请您喝酒。”

钟校尉朝他挥了挥手:“赶紧回去吧,快过年了,记得注意点儿,别又出去年的事。”

林牧青双手抱拳,朝钟校尉行了个大礼。

最后一点后顾之忧也没有了,林牧青骑着马,心情很好地回到了山上,还有十来天就要过年了,他回到云北的时候先是去了许家的酒楼里看望随旌。

他适应得很好,这会儿裹着一件厚棉衣,正在看着账本,他的旁边应该就是许家找的学徒,他一边看账本,一边在跟他讲些什么。

“兄长。”

随旌站起身来,看着林牧青风尘仆仆的样子,让那个学徒给林牧青斟了一杯茶:“怎么这会儿过来了?”

“我出门了一趟,今天刚到,顺便来看看你。”林牧青看着他,气色还好,比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好太多了。

“嗯,还有几天过年了,我跟东家说了腊月二十九回家。”随旌看有客结账,也顾不得招呼他,又去了柜台前面算账。

看他安好,林牧青又跟他打了招呼之后就回了山上。

从上次向阿么给随玉放假之后,随玉在家就是上午跟春娘一起做针线,吃完中饭之后就回娘家,在娘家待一下午,吃完晚饭之后再回家。

随施从之前的还担心别人说闲话,到现在已经完全不在意了,只是偶尔还是会跟随玉一起去他们家,跟春娘说说话,随运昌最近就捉着林华,带着他一起看那些生涩难懂的古书。

林牧青回来的时候随玉在寨子门口转悠,虽然林牧青没说自己什么时候回来,但他就是有预感林牧青会在今天回来,果然被他等到了。

“等在这里做什么?”林牧青下了马,怀里还揣着一个热气腾腾地烤红薯,递给随玉。

随玉喜滋滋地接过来,嘴上却还是在抱怨他:“家里又不是没有红薯,买个着做什么?”虽然是这么说,但还是觉得那软糯的红薯一直甜进了他的心坎里。

“不用担心了,户籍问题也都解决了。”林牧青一只手牵着马,另一只手牵随玉的手。

“怎么解决的?”随玉一边吃着红薯,一边问。

“我从钟校尉那里找了几张已经战死的将士的户籍文书,本来是要送去云西销毁的,我拿了回来,就放着吧。”

随玉点了点头。

“我还去看了兄长,他的气色挺好的,别担心。”

“那他什么时候回来?”

“说是腊月二十九。”林牧青回答,“咱们二十九就下山去接他。”

“好。”

今年过年就没有再去县城买年货,因为他们从廿州过来的时候就已经买了很多东西了,这会儿只需要再去山下镇上买些东西就行,顺便接随旌回家。每年到这个时候例行去祭拜林华的哥哥,就是林华和林平两个人去的。

今年因为有随运昌在,写对联的事情就落不到随玉的身上了,不过随运昌也没有让他闲下来,让他在一边磨墨,想偷偷跑也被随运昌捉了回来,写完之后,随玉又忙上忙下地给他捏肩捶腿。

到三十这一天,他们一家人都上了山,寨子里面没有设祠堂,因为寨子里住的人都不是同宗同族,有去世的人也都是葬在山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