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带父母快穿后躺赢了 第42节(1 / 2)

加入书签

李父道:“他就是想逼我们送小月回去呢。”

李母愁眉苦脸道:“你一个月才1500块钱,房租加水电一个月得六七百,再扣掉吃喝,还有小月以后的学费生活费,钱不够用呐。”

以前小孩子只管吃喝就行了,现在要上学,学费生活费,衣服鞋子,哪个不要花钱。

李小姑嘴上说的好听,每个月会打钱过来,孩子都上学快一个月了,也没见她问问学费够不够。

一回来就说自己后妈难当,男人抠门只给一个月生活费,有时还得从父母这儿扣点钱花。

钱不够需要发愁的时候,李父李母才发觉当初收养外孙女的事草率了。

所幸现在钱堪堪够用,夫妻俩还能忍忍,只是难免要节省着用。不能再像剧情里儿子的钱拿来公用,自己的钱肆意为张月买买买。

日子一天天过,张月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上讨好老师,下讨好有钱人家的同学,日子过的还算风生水起。人一闲,难免想起过去的事。

让张月最刻苦铭心的不是心爱的男人,而是男人的白月光。

她和对方外貌相似,对方也是普通人家罢了,只是父母舍得在女儿身上投入,养成一股气质;她却父母离异,读完初中就被迫打工挣钱,妈妈一个劲吸她的血,把她养的小家气。

明明差距不大,可一个成了正经女友,一个却成了见不得光情人。

这辈子张月让妈妈如愿嫁给了有钱人,那个男人为孩子做了绝育手术不会再有孩子,以后妈妈意识到只能依靠她,就会对为她着想了。

家境的差距被弥补了,张月寻思自己也该学个可以培养气质的艺术了,比如白月光学的芭蕾舞。

这样子她和对方一定更像!

张月并不认为男人对白月光有多爱,只是白月光长在了男人的审美上而已。

一门心思将自家往男人的审美上培养的张月没有发现到外公外婆的经济状况不妙,晚上吃饭的时候,她假装有心事的模样,闷闷不乐。

李母关心道:“小月,今天怎么不开心,有人欺负你了吗?”

张月瞥了眼外婆,摇了摇头道:“没人欺负我。”

李母如张月的愿问出了:“那怎么回事?”

张月为难道:“是班上的小朋友们,下课后都会去上兴趣班。他们有的学书法,写的一手好字;有的学音乐,弹钢琴弹琵琶谈古筝;有的学跳舞,姿态优雅.......我却什么也没学,感觉自己不如他们,唉!”

李父李母瞧出了她对兴趣班的向往,李母心疼道:“不知道兴趣班要多少钱?”

张月道:“不知道,好像是看你学的是什么,有便宜有贵的。”

李父却叫停道:“你才幼儿园,学了也没用,等长大就忘了。”

李母一听这也有道理,不说话了。

张月可是体贴小棉袄的人设,自然不能撒泼要学。

她见外公反对,只好暂时按下上兴趣班的事,打算以后再图谋。

-----

时间悠悠而过,一眨眼到了2006年的七月,李婵一家穿来快一年,摆脱了一开始的困境,年入百万,便打算买房。

正好李婵接下来上小学,在经过一阵时间的挑选后,李建丰在甘河区最好的小学附近小区买了两套房,一大一小,小的自家住,大的租了出去。

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的格局,只有五十平,李婵一家主要住空间,有个私密空间就足够了,因此并不太讲究。

买房后按照习俗要搬个暖房酒,让亲戚们认个门,李建丰一家在当地除了李父李母和李小姑并没有亲戚在这里,便没有办酒。

李婵一家也没有人和李家人说起这事,导致李家人完全不知道李建丰买房的事。

时间缓缓流淌,李建丰和李父李母不近不远的联系着,逢年过节就提点礼物去看看。

和自私自利的李小姑则只有见面的时候点头打个招呼,从来不接李小姑的电话,也不管她日子管的好不好。

剧情里李建丰方婉辜负了自己的孩子,对她和张月掏心掏肺,可这两人一个心里只有男人,一个心里只有自己的荣华富贵。

李建丰知道剧情后自然就不想和原身这个妹妹有所联系。

另一边李父一开始的工资还能支持家里的消费,可随着时代发展,房租、物价、孩子的消费日益增长,他的工资就算翻了一倍也不够用。

张月别说报名兴趣班跳芭蕾舞了,连吃肉都不能顿顿吃,经济很窘迫。

她想过的日子和实际过的日子差距太大。

她讨好外公外婆是想要得到更多的物质,在李父李母能力有限,反而会拖累自己后,张月心头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该找妈妈,去继父家生活。

不能去,寄人篱下与寄人篱下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在外公外婆家,至少他们对自己是真心的。去了继父家,张月想起上辈子亲妈拿自己做筏子讨好继子女的事,不禁摇头。

她生生世世都不想和亲妈一起生活!

家里到底是没钱了,从来不问儿女要求的李母不得不对女儿开口要点支持。

毕竟她养着外孙女,没道理女儿这个亲妈一毛不拔吧。

李小姑呢,李母和她抱怨生活不易,想要要点钱,她就反口说自己也不容易,让李母去找大哥要钱。

因为养外孙女,儿子和自己关系都淡了,自从李建丰搬走,李父李母就没为李婵这个孙女花过钱,如今哪里好意思为外孙女问李建丰要钱。

瞧着母亲嘴上说日子不好过,可却穿金戴银,一身大牌衣服和lv的包包,价格是外公当保安10年也攒不下来的钱,偏偏一毛抚养费也不给。

张月忍不住了,“妈,你总说自己日子不好过,可你那么多包,随便卖一只也够满足我们一家几年的生活费了。”

李小姑白了一眼女儿,抱怨道:“我的包都是有数的,少一只你继父都要问,叫我怎么卖?”

李母不懂包包,懵逼道:“你.妈的包贵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