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极限警戒 第1365节(2 / 2)

加入书签

从此可见,黄帝和释迦的观点仿佛,生死绝非断层、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生中藏死,死中蕴生。

沈约和许多人讨论生死,如今再加上琴丝提供的科技,可以轻易推出人之循环的过程。

“沈约,你明白了?”琴丝突然道。

沈约微笑道:“人之生死轮转,生因五大汇聚、按基因规则组成躯体,灵明点加入,形成生命之初。死因五大分崩,灵明点脱离,完成死亡过程,灵明点之存,让死为新生之根。此过程周而复始,即为六道根基。”

史密斯先生激动道,“正是如此。”

沈约又道,“但人出生因五蕴之垢,不能自查此理。”

他这般说的张继先微微点头,他对此最有体会。

人若无深厚的修行之基,五蕴如尘垢,就会抹杀灵明点的记忆,这也是太多人记不得前尘的缘故。

世人忘记前尘,绝非喝了什么孟婆汤,而是五蕴之垢暗自作怪。

他张继先虽明此理,仗着深厚的修行根基,还用了五年才破除五蕴之垢记得前尘,庸碌常人若要记起前尘,那无疑有登天之难。

沈约继续道:“人死因五蕴所迷,同样无法体会这个过程。但人在临死刹那,少却五大规则束缚,若是清醒,就能查此微妙。而修行者多用这种规则入定,观察生死之妙,得悟妙法正行。”

看向夜星沉,沈约正色道,“阁下能得天人合一,自知此理。”转望琴丝,沈约肃然道,“你们虽未证得,却依古人明言、用科学之法测得这个现象。”

第2009节 闭环问题

沈约所言,让众人恍然大悟。

不是科学无法观测的现象就是迷信,也不是科学不能观测的境况就是神通。

科学的定义本来就是模糊的、自相矛盾的。

如果一切都以实际观察作为科学依旧的话,那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双缝实验,根本就是迷信的存在,但量子偏偏又是可以观测到、真实又不确定状态的存在。

这无疑给所谓的科学定义一记重拳。

以自相矛盾的根基想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无疑是缘木求鱼。

你看不到,可能是你认知不到;你看不清,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清醒的头脑。

沈约深明此理,他从不用科学排斥古文明,也不会用古文明来反对科学。

他从来都是取精去糟,融合成贯通之理。

在世人多认为排斥自身认知以外的一切才能维持自身“小我”存在的时候,他早就在融会贯通,一探天地之妙。

无论古文明还是科学,无非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一条途径,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妄言哪条道路是通罗马的最佳路径,本来就是荒谬的事情。

夜星沉、琴丝之间的矛盾看起来不可调和,可沈约轻易解决。

夜星沉是以古文明的抽坎添离之法看待水火分割,葛洪的九字真言虽有问题,但本身无疑是个修行者,得以在内观中看到水火分离时、三魂七魄显现的情况。

何为三魂七魄?

古人其实并无定论,沈约对此亦不执著——从他的角度来看,那无非是修行中不停的除垢后得见的心性显露、折射出人体的内在之光罢了。

这就和你透过棱镜看到的虹彩一样,纠结虹彩变幻的意义不大,痴迷各种组合绚丽不过又是坠入五蕴中……

真正的修行,不需在这变幻不定的境界浪费光阴,而是要直至心性之光,那一切自然了了如照。

夜星沉、葛洪从古文明的角度看待人体没错,但他们想不到有朝一日,世人不需内观同样可看到这种神奇的景象。

用科学观测法,测量人频死那一刻的能量情况。

这就是琴丝这些人的解决方法。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管中窥豹,虽见一斑,但琴丝以一斑几乎推出全豹的形体,着实是非常之聪。

琴丝、夜星沉均非蒙昧之人,彼此听到对方的看法,都知对方言中道理,再得沈约点明,如何还会执着?

琴丝最先点头道,“正是如此。”

夜星沉默然片刻,“这种时机稍纵即逝,哪怕自身都难琢磨,实在让人难信外人会通过……工具观察到。”

说到这里,他倒有些怅然若失。

自古修行之苦,非坚韧不拔之人难以逾越,若是能批量生产,那让苦苦修行之人情何以堪?

琴丝似明白夜星沉之意,苦涩道,“我等虽明,却无法做到更进一步的观测,实则仍如门外汉般。这就如为赋新词强说愁般,说愁,终难体会愁之凄苦,我能说道,却始终无法达到大道的境界。”

末世人闻言,心有戚戚,多明琴丝之意。

这和梵高画作般,世人已可轻易的复制出梵高的画作,分析了梵高作画的各种笔法、甚至揣摩梵高作画的心境,但这世界,始终无法出现第二个梵高。

夜星沉盯着琴丝,建议道:“以你之聪,若要修道,绝非难事。”

琴丝没有回避夜星沉的目光,真诚道:“可惜我太聪明了些。”

夜星沉笑笑,不再多劝。

太过聪明心就杂乱只想着取巧,修行本要定心、没有巧途可言,一味的聪明反倒会成为修行桎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