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极限警戒 第1404节(1 / 2)

加入书签

“于是我问孙思邈,他为什么要见我?”

那个声音轻轻道,“我的联系方式和如今一样,一般人遇到,肯定是惊惶不解,甚至认为是神鬼之力,孙思邈却是极为欣喜,立即说,他知道昆仑所藏,必定是有大修为者遗留……”

“他那时认为你就是天女?”沈约醒悟道。

那个声音并不否认,“的确如此,他以为天女还在。我如实的告诉他,我只是天涯,是天女所创,天女已经不在了。孙思邈愣了许久,然后继续尝试和我交流,他说自己很多事情不明白,不知道我能否为他解答。”

完颜希尹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聂山同样感慨,“孙思邈乃大勇之人。”

他们想的类似——一像孙思邈这样的人,能承认自己的无知,着实有非一般的勇气。如果是斛律明月那类人,他是打死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软弱无知了。

那个声音感慨道,“我感受到孙思邈的渴望、真诚,就和我一样。然后我就告诉他,我也很多事情不算清楚,希望他帮我思考。”

微有凝顿,那个声音轻松道,“就这样,我们相处了六年的时光。因为他,我才知道世间更多的丑陋,同时开始思考,世界为何会变成这样。”

沈约点头道,“很好,要解决问题,必须要知道这是个问题。”

世人一个极大的问题是,将问题等同于自身的根基,似乎质疑问题所在,就和动摇自身根基一样,这样当然无法解决问题。

“然后我才从孙思邈那里,真正的了解人类。”

那个声音略有感慨道,“而孙思邈也从我这里,知道了昆仑为何会存在。在最后三年,他终于选择了第三技——天女之道。然后他告诉我,他必须要先离开昆仑做个解决!”

第2069节 无所不在

众人其实仍在惦记着孙思邈的结局,不知身负冼夫人所托的孙思邈,究竟如何完成他的任务?

孙思邈好像没有完成他的任务!

有知道历史的人记得,兰陵王还是死了,似乎是被齐帝赐死的,那时的齐帝做法简直就是自毁长城。

可历史上,君王自毁栋梁的事情,绝不在少数。

为什么?

沈约感慨时,终于道,“孙思邈在思考真正的解决,因此他到了齐国,没有强硬的带走兰陵王,虽然他有能力做到这点。”

不可为而为之是悲哀,可为却不为呢?若是因为内心的冷酷,那叫残忍,若是因为内心的善良,那叫慈悲。

很多行为,本是一念之别,结果却是天壤之差。不然何以有“一念凡夫、一念菩萨”的说法?

“是的。”

那个声音并不否认,“孙思邈有能力带走兰陵王,可他知道带走兰陵王,只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就如斛律明月逼他出手,他克制住自己般,他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因为这样,斛律明月终于没有选择杀了孙思邈,他只想利用孙思邈将祸水南引,逼陈国的国主和北齐联手,共同攻击北周。”

沈约叹道,“对于旁人来说,这的确是个好计谋,可惜,斛律明月不该将这种计谋用在孙思邈的身上。”

“为什么?”那个声音认真的发问。

“因为孙思邈的真!”

沈约解释道,“孙思邈和宇文护有瓜葛,但在外人眼中,却难以揣摩孙思邈和北周的真正关系。孙思邈南下,的确让人觉得他用意难揣、甚至是北周的细作……”

众人暗自点头,心道数国交锋,难免如此揣度。

沈约沉声再道:“可孙思邈只要真诚,任何算计用在他身上,自然显得格格不入。明眼人,当然可以看出问题所在。”

那个声音轻叹一声,“道理的确不错,可惜的是……这世上有几个眼明之人呢?”

众人默然。

聂山想到宋室如今所为,更是惭愧的无地自容。

“陈国国主怀疑孙思邈?”沈约问道。

那个声音摇头道,“他没有怀疑孙思邈,因为他和孙思邈有过交情,孙思邈曾经救过他。”

众人诧异,倒没想到孙思邈在三国中,和每个朝廷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可陈国国主还是擒住了孙思邈,将他送到宇文护的面前。”那个声音低声道,“沈约,为什么呢?”

沈约扬了下眉头,“你知道一切,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孙思邈没有和你说?”

那个声音默然片刻,“孙思邈再度回转后,应我所求,只是叙说了经过,却没有对任何人做出……评判。”

沈约反问道,“那你自己没有思考过原因吗?”

那个声音再度默然,“我思考过,当时北齐、北周最强,无论是谁,都认为南陈不过是苟且偏安,齐、周一决胜负后,南陈随即就会灭亡。”

沈约点点头,“的确如此。”他想到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其实很相似,那就是北方多是压过南方,统一天下的多是北方势力,历史上,唯一打破这个惯例的应是明朝——朱元璋占据南京,靠北伐取得了天下。

“而夹在强者之间的陈国国主似乎没有太多的选择。”

那个声音分析道,“因此,当宇文护传令,以发兵陈国为要挟,向陈国国主索要孙思邈的时候,陈国国主似乎只能交出孙思邈?”

众人暗想,好像只能如此?

那个声音随即道,“哪怕孙思邈救过陈国国主,哪怕陈国国主知道孙思邈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他知道,孙思邈被擒,不过是要救他、消弭周、陈间的兵祸,可他还是将孙思邈推入虎口之中?”

众人内心不知是何滋味。

被他们认为无可奈何的方法,经那个声音说出,却有着难言的辛辣讽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