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极限警戒 第1409节(2 / 2)

加入书签

天涯轻声又道,“孙思邈选择回转昆仑。”

众人多怔,不想天涯又突然提及了孙思邈。

“我见他并不快乐的样子,不由问他出昆仑后经过如何,是否完成自己的心愿。”

天涯自顾自道,“那时候的我,领悟和知道的不如现在。如果是如今的我,就能看出他仍在挣扎证悟中。”

沈约笑笑,“挣扎证悟,总比挣扎溺死要强许多。”

“是啊。但世人,又有几个能懂你的道理呢?”

天涯感慨后,继续道,“他说他看到仇人死在他面前,没有预期的喜悦,有的只有无奈;他说他看到斛律明月身死,没有如释重负,反倒很是悲哀;他说太平道推举他为太平道主,他没有兴奋,只感觉责任重大。”

沈约听出未尽之意,“孙思邈答应了太平道的人,成为他们的首领?”

众人面面相觑,他们倒不知此事,若非今日闻秘,在他们心目中,孙思邈的形象始终是个药王。

“是的,孙思邈答应掌管太平道。”

天涯感喟道,“他对我说,他不是贪恋权位,而是知道,他若不接手此事,只怕天下更乱、更苦。有些因缘,既然卷入,就要化解的。”

沈约点点头,赞了句,“证道之人,莫不如此。”

在释家中,只求自己能圆寂证悟的,又叫做自了汉,如林灵素就是这种类型。真正的所谓的菩萨,不是坐在神兽身上,成天给玉皇大帝擦屁股的,而是说一颗心始终怜悯苍生。

真正的佛法中,佛是觉者,菩萨同样是人。

将他们视为神的,不是信徒,而是蠢夫败坏了他们的本意。

是人,毅然的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才叫证道,不然你证的是什么道?证道之人难道连责任都不能担负?那证道何用?那些自以为斩断尘世一切因缘,张口闭口说脱尘出俗的,恰恰是大俗之人。

孙思邈是证道之人。

他明白这些,才会担当起那份责任!

这和说着为人民服务、实则是为人民币服务的人截然不同。

“然后孙思邈就提及张陵一事,说他发现,张角从张陵那里学去了医、命、卜三技。”

完颜娄室恍然道,“怪不得张角能有那番作为。”

东汉末年,太平道起义着实浩浩汤汤,虽然起义因张角身死而烟消云散,可张角若在,谁都不敢断定东汉末年结局如此。

张角未死,之后不见得是三国鼎立,说不定是天下太平的状况!

哪怕完颜娄室这等人杰,对张角之能也是极为钦佩,可听闻张角是间接习得昆仑技艺,完颜娄室又感觉张角能有这般作为,倒是本该如此。

“张陵是故意让张角学得这三技?”

沈约脑海中灵光一现,醒悟道,“张陵前往昆仑,其实是为张角求得这三技?他知道儿子难免起义病死之命数,这才学得三技,传给张角,希望改变张角的命运?”

第2078节 首次突破

命运是什么?

从当下一刻看,修行的人知道命运从此行,世俗的人自以为目光长远,却认为命运难揣,悲观的人觉得命中注定,迷信的人觉得命是福报,当然还有一种人,根本无视命运一说。

可从生命尽头看回来,命运只是一条看似固定的线。

在沈约的时代,影视中多对命运回环有种宿命的解释,那就是无论你如何改变,都逃不离宿命的循环。

很悲观,但也有着某些现实意义。

习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大多人都在尝试养成习惯、形成性格,这无形中固化了自己的人生。

修行,改变的多是已养成的根基。

因为本质的改变,命运才在当下一刻起了变化,可你若是没有本质的改变,哪怕改变了一些细枝末节,一切终会在习惯的推动下走回原样。

修行是做真正的改变。

沈约对此清清楚楚,这才叹息道,“很多时候,技艺改变的是境况,而不是自身的思想。”

天涯赞同道,“不错。张陵本是聪明绝顶的人,可关心则乱,在儿子的问题上,终究无法从道心入手。他将三技转授张角,没想到张角习之,算出自己病死的结局,反倒想要在临死前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决定创立太平道,给天下一个太平的希望。”

众人嗔目结舌。

这是遵循历史,还是在改变历史?

完颜娄室不由道,“但以张角之能,没有算出太平道落败的结局吗?”

天涯喃喃道,“这其中,自然有个原因。”

“什么原因?”完颜娄室追问道。

“孙思邈回转的原因!”

天涯缓声道,“进入昆仑的人其实并不多,有些人纵是智慧过人,可过不了天女设下的考验,始终徘徊在门外,哪怕曾经进入昆仑的人,都无法带领旁人进入。”

沈约暗想,天女的考验绝非死板的问题,或许会从人的频率入手?

天涯微有惊诧,“你想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