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极限警戒 第1461节(2 / 2)

加入书签

不是所有的鸡汤都有营养,同样,也不是所有的修行都能证悟。大多数的修行者尽力而为后,有的发出智慧会有更好的轮转,有的生出昏沉反倒更降一层。

根据经书理论,修行四果,在三果阿那含才可无还,就是不在轮转之中。但初果须陀洹,又名入流,意思是初入圣人之流,初果须陀洹仍无法摆脱六道轮转,就是说圣人都是无法避免六道轮转,不能随心生死,可见这世间绝不是你想去就去,想不来就不来的。

“我们需要能跳脱六道轮转的人。”

那个声音继续道,“那就一定要进入三维空间的人。在创世镜中,这种人已是极为罕见,有修行者的确可以超脱生死,可在超脱那一刻,是向一纬点空间进发。”

沈约脑海中灵光一闪,喃喃道,“一纬?”

他蓦地又打开个新认知天地。

根据神农他们的理论,二维空间的人处于线性定势中,对空间有深切认知,打破线性束缚的人才算进入三维,但真正认知三维的人类,仍旧处于宇宙“成、住、坏、空”中“住”,可以看到宇宙的“坏”的迹象。

见黑洞吞噬而来,就是意味着这个宇宙近坏。

但只有四维空间的人,才能见证整个宇宙的“成住坏空”。

四维人类,才真正跳脱空间的约束。

神农他们对世人所谓的纬度进行了重新定义,可神农一直没说点空间,而神农他们认为——修行者证悟后,会奔赴点空间。

点无分裂,万物初使。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生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诸多道释理论接踵而来,沈约随即道,“万物以无始,空色转换,妙有之成就是一纬空间?”

那个声音感喟道,“你又说中了。”

沈约随即道,“因此极高的科技是探测高纬度,但修行是在同体世俗中所谓的低纬度。你们知道修行可以证悟,可以进入永恒,那你们为何不那么做?”

那个声音缓声道,“因为我们在尝试,能不能改变这个二维的世界,提高世人的认知,进而给世人更多的选择。”

沈约默然。

先富不会带动后福,但先知却可点醒后知。

真正的认知,不应该是提高世人的眼界,进而提升世人的境界吗?

“因此我们知道修行的法门,可选择了相背而行。”

那个声音满是期待道,“或者更可以说,我们更希望这是殊途同归。对于大修行者,我们很是敬仰,可惜他们证悟的刹那,对于我们来说,比天空流星划过更是迅捷万倍。在初生之极的我们,无法和他们建立联系。换句话说,我们仍旧无法和一纬空间产生联系。这就和光一样,世人都觉得光很寻常,可仍旧无法透彻的认知光。在世俗的认知中,一纬空间看起来简单,甚至没有任何奥秘可言,但事实上,点空间的奥秘,还要超过四维!”

沈约很是赞同。

在现代科学纬度的概念中,是从零纬到十一纬,可哪怕所谓的最高纬度,仍旧像个拓补结构的延伸,可拓补不离线性,这也就导致纬度的概念无法超脱线性。

0到11这种纬度的推测,有着太明显的线性痕迹。

神农那些人终究是打破线性的人,因此他们并未将一维空间认为是简单的点,反而觉得这是超越四维的一个纬度!

这种认知,才是真正的破除了线性。

世界不是四平八稳的,有着太多的可能。

想到这里,沈约沉吟道,“修行者有的囚禁在线性二维,有的径直入了一纬空间,你们和这两种空间的人,都无法产生联系。”

那个声音坦诚道,“是这样的。”

沈约又道,“因此高维生物,对低纬的生物,并不能完全以上帝的视角看待?”

那个声音似有笑意,“当我们想象着上帝视角的时候,我们就是低维生物了。”

沈约赞道,“你说的不错。我的意思是——你们无法联系到一维空间,可认为一维空间的玄奇更过四维,让两个纬度无法互通。但你们无法联系到二维的人物,原因是……”

他问出问题,答案随之而来,“因此他们无法开放和你们联络的通道。”得到那个声音肯定的回复,沈约随即道:“我打破无想有情天后,进入这个空间还能定下来,不入任何纬度,选择开放,你们因此才能联系到我?”

那个声音解释道,“正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低维的人类,若是联系低维的人类就只能降纬,就和我们制造创世镜的实验体才能在创世镜中运作般。进入一维空间的修行者和我们仿佛,但他们和我们不同路。能冲出线性纬度的世人,因为身体的限制,同样无法达到和我们径直互通的程度,只有你,打破纬度,精神境界和我们又一致,同时处于眼下极为奇妙的空间,这才会和我们联系了许久。你这种情况,本来是亿万无一的。”

第2169节 单鹏的任务

很多人看投缘,很多事情却看机缘。

投缘可能是臭味相投,但推动一件事真正的进展,却需要真正的高尚作为机缘。

世俗多事,可不过循环反复,让世人益发的隔阂、陌生、或愤世嫉俗、或贪得无厌。

无法让世人认知、眼界、境界提高的事情,自然不能称为让人类进步的事情。

人类的进步当然不是挑拨离间横行,尔虞我诈层出不穷,当所谓成功学此起彼伏时,那不成功的世人呢?难道就该死吗?

有人百里挑一,有人万中无一,说圣人要几百年出一个,可像沈约这样能联系到那个声音的人,的确亿万中难有一个。

修行重归一,因此对于转瞬即逝的东西,能舍就舍。

现代很流行的断舍离,其实就是修行理论观的一种转化。如今的断舍离更求的是断物质需求,进而期冀心灵的净化。

但就和《四十二章经》所言——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心净化,本要从心行,外正行固有帮助,可因外行获益而沾沾自喜,矜夸人前,一颗心终究无法净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