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极限警戒 第1489节(2 / 2)

加入书签

张继先摇摇头,“只有我能看到。或者说,只有我能感到。”

“那都子俊呢?”琴丝问道,“他是否知道?”

张继先犹豫下,“在那时候,都子俊似乎很兴奋,说魔童就要降临了。我不清楚他是否知道有那面镜子。”

琴丝缓声道,“你那时是怀疑他的?因此没有告诉他那件事。”

张继先默然片刻,点头道:“是。”随即又道,“我不再是那个八百年前一心除妖的道人,对世间的人心,开始有了清醒的认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者未见自知,明者不见得知人。

因为前者是对外的认知,后者是对内的发现,两种认知不但不同,有时候甚至可说是截然相反的。

张继先修行有成,但在八百年前,是局限于内部认识,在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后,他才开始真正的观察人心导致的区别。

“出现镜子之后呢?”夜星沉追问一句。

张继先回忆道,“伊始我以为自己入魔。嗯,入魔就会产生幻觉,但我随即查到自己神明,一直如同郎朗晴空”

沈约点头道,“我们相信你的判断,同时相信你的清醒。”

张继先一直在强调自己清醒,只因为他遇到的事情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听沈约这么说,张继先微吁一口气,“我谨记天师道修行要法,保持身口意合一清明。就发现那镜子伊始的时候,是偶然出现,但在我的专注中,却变得清晰起来,不但清晰,而且由照出吕才人的外表,到了更细微的内在。我很快开始通过那镜子看到吕才人的内脏。”

“秦皇镜?”夜星沉失声说了句,可随即摇头道,“不是秦皇镜。”他知道秦皇镜虽能照出人体的内脏,但和张继先说的也有不同。

张继先随即道:“然后我就发现了一个奇诡的事情,吕才人怀的是双胞胎,但那个双胞胎却分别在镜子两侧。”

众人不由看向两个昏迷的孩童——赛月和初月。

张继先皱眉又道,“镜子两侧的吕才人是对称的,可镜子内的两个孩童却是相反的。”

琴丝蹙眉道,“怎么个相反?”

她一时间无法明白那种情况,因为镜像的世界本来看起来就是相反的,你举起左手,但看镜子中的人,举的却是右手!

第2220节 定势

人的六根是有欺骗性的。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根据佛法而言,人死后是什么都带不走的,只有业才会随着灵识兜兜转转的进行六道轮回。

业类似一人的习气痕迹,可看做无明之根。无明起,行、识随,名色生,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六根对内外的触,受,又产生世人对整个世界的爱、取、有等缘起,将爱取有三个动作不停的重复在生、老死这段线性生命过程中。

此为十二因缘。

“爱、取、有”终究一无所有,无法带走,可因为爱取有三个行为带来的业却固定下来,随同灵识进入下一次六道轮回。

业不同,六入有所区别。

业为无明根,有人因为业重,导致无明重、因此表现为痴,有人名色迷,贪婪属性加强,若非遇机缘化解,就会下意识的将痴、贪属性继续加强,这就是加重了业,直到降到下三道,转为畜生、饿鬼、地狱之层次。

这种考核并非如考研考公般,考研考公有反复重来的机会、最少有上一次的经验,十二因缘产生的六道轮转却很残酷,因为习气难觉,反成桎梏,每一次轮转都带着上一次的枷锁。

枷锁多一层,突破扭转就难上一层。

容易的时候你都无法扭转局面,绝境重生的事情,如何能落到你的身上?

是以修行最强调的就是当下一刻——只有这一刻才是你可以控制的,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努力的去破解枷锁,每去除一层枷锁(问题),就消掉了一个业,你在下一次轮转中,才可能向上而行,直至脱离六道轮转。

当然了,这种解决问题是建立在你自身清楚认知上,你若只是听别人哄骗,说你前生制造了什么什么冤孽的,需要破财、放生来解决你的业障,那绝对是遇到了骗子。听从这些所谓的解决而行动,只会增加你自身的痴迷,反倒更入恶道。

你将一群没有野外存活能力的生灵放生,那非放生,而是杀生。

你破财只为消解你的罪业,甚至挪用公款来消业,更不过是痴迷坠入恶行,和消业无关。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的方法才是真正解业之法。

真正的消业是清醒审视自己的习气,渐渐改变那些伤害他人、不利自身的举动。

如何清醒?当然要静行去尘。

因为无明影响了六根,因此六根是在业习气的影响下对外界进行感知。

有情绪的判断就偏离了公正,有习气的感知自然会产生心性的背离。

在世人的下意识中,镜子是还原一人全貌的东西,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则不是!

因为你在面对镜子举起左手的时候,你若细心观察,加上些许的逻辑分析,你就会发现镜中人举起的是右手!

那镜子反应的是你的真实情况吗?当然不是!

是你的逻辑认知出现的问题?

镜子中事物若不真实,我们以它为参照物,如何能得到真实的认知?你的逻辑出了问题,得出的结论自然不正确。

只凭这简单的一个现象,你若真正细心思考,就会发现六根有着极强的欺骗性,六根让你认为你通过它们获取的一切是真实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