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37节(2 / 2)

加入书签

刘彻不由得含笑点头,又去看霍去病——

如今的霍去病才十九岁,未来更是不可限量啊。

朕竟得如此两大少有将才,上天眷顾!

【元朔元年,即公元前128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领三万骑兵,长驱而进,这次斩首虏数足有千人之多。】

【到元朔二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两地,先攻破辽西,并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劫掠百姓两千多人!之后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套地区,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

【最终卫青截断了驻守河套地区的匈奴同单于王庭之间的联系。】

【如此之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形成了对占领河套地区匈奴的包围之势——最终带领将士活捉了匈奴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也再次夺回控制了河套地区。】

【在这里,汉武帝修筑了朔方城,设置了朔方郡,五原郡,又自内地迁徙十万人到两地定居,并且修复了秦朝时期蒙恬所筑的边塞,以及沿河的防御工事等,而这次战役的胜利,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功不可没。】

【此外——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被解除,汉朝还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秦王宫。

蒙恬听得不禁眉梢一挑——这卫青之功,确实功不可没啊。

嬴政也是不禁点头,不过……

有此等将才,还是两个,这刘猪猪确实好命,也难怪会问与他孰强,呵。

但朕自然也是不差这等将才,且将会网罗更多人才入咸阳!

【再之后,就是极其重要的三次战略反击之一的——漠南之战了。】

【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当时汉武帝命令卫青等人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其中卫青率兵出朔方,进入漠南,以反击匈奴右贤王——而其余人等出兵右北平,牵制单于,左贤王等,以此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

【当是时,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了右贤王所在的王廷,并将其打得其措手不及,只能狼狈北逃。】

【而之后汉军俘敌一万多人,最终凯旋归师。】

【这一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并且这一次终于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

【与此同时,此次战役还将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可分而制之。】

【而在次年二月和四月之时,卫青再次两度率骑兵出定襄,前后共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由此更是扩大了汉朝对匈奴的作战成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并至此远离汉朝境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在此战中也表现突出,由此被封为冠军侯,开始崛起为将坛新星!】

刘彻不仅启唇而笑,调侃的目光看向霍去病:“朕的冠军侯,崛起的将坛新星?”

霍去病不禁有些羞赧,挠了挠脑袋。

卫青也对外甥投以欣慰的目光——

原本他还有些担心去病的为将之路,看来并不会比他差。

一路听到这里,刘彻更是欣喜骄傲不已。

此时正是元朔七年,按天幕来说,那就是公元前122年,前两年的漠北之战,确实是赢得漂亮!!而此后那两次重要的战略反击,恐怕也能带给朕不少惊喜!

且拥有如此两大将才在手,一对帝国双璧,朕能做的事情将会更多!

第29章封狼居胥 猪猪:脸上笑容逐渐消失

【漠南之战后,就是河西之战。】

【可以说,漠南之战的胜利,直接为汉武帝下一步实施河西之战,并最终得以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而这一战,我们的将坛新星,少年将军霍去病的作战天赋,便开始更加卓越的凸显出来——】

刘彻原本在笑着点头,却突然笑意僵在了脸上。

因为他突然想到,他们在这里听着天幕,可匈奴那边,岂不是也……

先前天幕讲的那些事,因为都是曾经发生过的,所以刘彻一时间也没觉得有什么,但是天幕接下来要讲的,那可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啊,而且看情况大汉还是占上风最终胜利的那个。

那如此一来,这“天机”一泄露,未来之势……又会该当如何?!

但焦虑之意划过心间,转瞬刘彻便又放宽了心——

一是天幕说什么他无可阻止,也无法撼动。

二是纵使“天机”泄露又如何,匈奴能提前做好防范,可难道他大汉不会改变攻伐策略?

更何况连天幕都说了,他手握……那什么ssr超能级别的,历朝历代都少有的将才!那他何惧之有!

这么一想,刘彻自然就放宽了心,并美滋滋继续听起来——

他倒是要让匈奴听听,他大汉拥有可踏平匈奴的将才所在!

【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二十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东部的两大匈奴王部,而这两次出征,是为了打通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及为了巩固西部地区。】

刘彻听着不禁认同点了点头。

河西那地方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目前却仍被匈奴占据和控制着,并且对汉朝构成的威胁不小,他必然是要打通的,不过也正如天幕所言,那地方东部占据着的浑邪王,休屠王部,想要对战这两大匈奴王部——

【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盘踞着的匈奴王部,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六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与单于的儿子交战,几乎将其生擒!】

“什么?!这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