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158节(1 / 2)

加入书签

再后面又跟来一妇人,也捏起一张纸仔细观看了起来。

“最近这咸阳城中,还有什么其他新鲜东西吗?”那妇人抬起头询问道。

“啊,有的有的,还可多了……”

荆元和田胜分别和几人交谈介绍起来,如同周围各地其他点位一样,那展示之人几乎都颇与有荣焉,因为无论是这纸张,还是雕版印刷等的制作,亦或是还在研究的诸如火药等其他东西,他们可都比这些刚进来咸阳的人了解太多了。

而且不得不说,这都要感谢天幕的馈赠。

尤其是现下他们眼前还都有那庞大的资料库!

再加上秦朝最近的变化,以及陛下颁布的各项改革措施,还有更改和逐步完善的秦律等等……

田胜望了望秦王宫的方向,缓缓舒出一口气。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而现在,天幕甚至还在普及私学教育等。

【然后我们再往下说私学的发展。】

【这里要说的一点是,法家对于私学的主张比较偏负面。】

【如商鞅提出“贱游学之人”——《商君书·壹言》。

不允许评议政治得失,以推行“壹教”——《赏刑》。】

【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凡乱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学者也”——《诡使》。

同时将私学视为产生“二心”的根源,主张“禁奸”。】

【到秦朝时期,李斯更是提出私学是诸侯并作,厚招游学的产物,今天下已定,法令当出于一,使百姓安守其业;私学是古非今,批评政事,导致“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建议对私学“禁之便”。】

【这其中有结合政治需求的考量因素在,所以秦朝时期遂严厉禁止拥有书籍和聚徒讲学,也由此终结了春秋战国时期自由讲学之风,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之制。】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采纳李斯此建议,也起到了否定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秦王宫之中。

嬴政不由得蹙了下眉,但很快却又舒展开来。

对于李斯提出的这个建议,其采纳原因,他现在能想到究竟是为何如此决定。

若是没有天幕出现,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为维护政局稳定,那他必然会采纳李斯的这个建议。

不过现在倒是不必了。

想到此,嬴政不由得满脸欣慰的看向天幕,随即又拿出亲自制定整理的小本本记录起来——

在秦之后,这私学或是官学的发展,或许也可多参照一二。

【然后就到了汉朝,汉武帝这里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

【于是与今文经学相对的古文经学,则演变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并且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

【同时官学也在汉朝这一时期正式创立和发展起来。】

【如汉朝的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朝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尤其是太学。】

【如汉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汉质帝时期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从这些数据来看,汉朝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

【后来隋朝隋文帝时期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我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可以说,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均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朝未央宫。

刘彻听到这里,终于算是美了。

自己给自己算一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官学除了最高学府太学以及国子监外,还有地方官学,如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学,是自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到汉武帝时期,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

【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即公元3年,开始建立地方学制度。

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便由此而来,而到了东汉时期,又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再有就是专科学校——即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这些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

【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而除专科学校外,还有贵族学校和短期学校。】

【比如东汉的四姓小侯学,唐朝的弘文馆,宋朝的宗学,诸王宫学以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朝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而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门短促,并且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

【如宋代的外学,即又名辟雍,还有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

【另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的范围之内。】

秦朝时期各地。

无数人不禁为这后来不断发展的官学私学等牵动了思绪。

现如今秦朝也要推动那什么科举制,也在普及和研究纸张,为以开放书籍,让更多人有书可读,但若无相关人士指导,便也是寻不到真知灼见,约莫是两眼一抹黑,但现在天幕说起这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