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6章 修建使馆(2 / 2)
果然费策贤不明其意地反问道:“为何要从工程款里扣除?应急是应什么急?”
张千智又不能把话说得太露骨,只好婉转地解释道:“费大人,世事难料,身边总得留些钱财应急才是。如果最后顺顺利利地完了工,这些钱再由大人自行安排便是了。”
费策贤这才明白过来,敢情这张千智又是在给自己出主意贪污公款,当下面露不悦之色道:“我费某岂是贪图蝇头小利之人?你以后不要再在我面前说这种话了!”
张千智连忙应下,心道这姓费的倒是难打交道,竟然这么一本正经地回应,那要如何才能撬动这块顽石?但他转念一想,费策贤可能只是不懂其中门道,又觉得这种钱拿得不稳当,并不是真的对钱财不感兴趣,还是得再耐心找准对方的喜好,有针对性地下手才会有效果。反正费策贤在这边待的时间还长,慢慢再找合适的时机就是了。
费策贤其实并没有太把张千智所说的话放在心上,在他眼里张千智就是个市侩小民,事事以利为先,他又岂会浪费精神与这种小人物一般见识。何况这张千智说话虽然不太中听,但办事倒也得力,而且又是外交部的人,费策贤可不想把这种人得罪了让他回去打自己的小报告。所以对张千智的告诫,他也是点到即止,并没有真打算训斥对方。他的精力,还是主要放在了眼下的使馆工程上。
按照工头的介绍,工期其实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但费用自然也会随之变化。简单来说,想要缩短工期就得多雇一些人手,经费足够的话甚至可以安排几班人轮流上,昼夜不断地施工。不过费策贤在听了人工费用介绍之后,还是默默地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手上掌握的资金虽然不算少,但如果要强行缩短工期,那整个使馆的工程造价就会因此而提升两三倍,到时候他可很难向朝廷交差。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费策贤觉得目前住的迎宾馆其实条件也相当不错,生活和办公设施都是一应俱全,吃住行都是由海汉官方安排专人负责。他已经打听过了,只要愿意的话,像他这样的外国使节可以一直住在迎宾馆里。就算是今后修建了大明驻三亚使馆,生活条件也未必有迎宾馆安逸。既然不用急着搬迁住处,费策贤觉得建使馆的事就不是那么急迫了——至少对自己个人来说不用急了。
至于朝廷急不急……费策贤想起了昨天席间宁崎所说的一番话:“费大人,你在海汉干了什么,说了什么,其实京城里的大人物们最快也得一两个月之后才知道,所以包括谈判在内的很多事情不必急于求成,就算你在海汉表现的态度再怎么坚定,京城那边也是感受不到的。”
当时费策贤对宁崎这番话的感受还不深,不过此时再想起来,就觉得宁崎似乎意有所指。但把节奏放慢一点点,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再说这使馆建成之后可能就得使用许多年,慢工出细活总是没错的。
人一旦思想上有了开小差的念头,就会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将这种行为合理化。费策贤目前便是有这种苗头了,他虽然保持着对大明的忠心,但在见识过海汉国的花花世界之后,不免也对以前的想法有些动摇。以海汉国的富庶程度,似乎的确没有入侵大明的必要,毕竟海汉民众的生活水平明显要比大明高得多,又有各式各样的赚钱手段,何必要通过战争手段来达成目的。
海汉不愿对大明主动开战,这是就连瞎子也知道的事实。既然不用开战,那就代表着矛盾和利益冲突都可以尝试通过谈判解决。而谈判,本来就是一种很耗时的交流方式,如果大明表现出太过急切的态度,反而会落了下乘,海汉人如此精明,到时候肯定会设法牵着大明鼻子走,这是费策贤必须要尽力避免出现的局面。
费策贤在实地看过了海汉安排的使馆用地之后,便基本确定了就在这里动工修建大明使馆。不过他倒没有急着催促工头开工,而是先看了黄历,特地选了两天之后一个宜动土的日子作为开工日。至于中间这两天时间,费策贤也不打算闲着,他得就具体的施工方案再与工头进行磋商。虽然他并不是太懂建筑领域的知识,但既然身为大明使节,也只能不懂装懂,先尽力确保工头所要求的各种建材能够在施工环节开始前就位。
双方还是按照正规的手续签署了工程协议,费策贤这边先付了一万元的预付款,作为施工队进场开工的第一笔费用。而施工队这边也按照费策贤的要求,将各种建材源源不断地运抵工地。到了这个时候,费策贤才开始察觉到海汉的物资运输能力有多强,那些动辄几十斤重的石板石砖,一丈多高直径二尺的柱头,漂亮清爽的琉璃瓦,不断由重载马车从港口和火车站转运至工地。
费策贤本以为自己没有按照工头的建议加雇更多的建筑工,会让整个工程进展缓慢,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工头指挥之下的使馆工地运转效率极高,让为此担心的费策贤也是缓了一口气。
或许是考虑到大明使馆正在修建之中,费策贤需要在工地上临时客串监工,海汉这边也没有主动安排谈判会议,打算让费策贤先忙完这一段再说。而费策贤此时也的确无暇旁顾,他每天除了要在工地上监督施工进展之外,还有不少事情要做。
首先奏折是一定要写了,来了这么多天,一切都在步入正轨,费策贤也有必要向京城报告一下自己在海汉这边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了。另外费策贤也在留意本地的商业运行模式,思考为何这种模式在大明境内一直没有出现,到底是海汉人更聪明,还是大明根本没有实现这种商业模式的空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