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3章 各有目的(2 / 2)
费策贤感受到周围投来的复杂目光,只是鼻子里冷哼了一声,并没有搭理白克思的话。他无法反驳白克思所说的情况,大明北方边疆一年比一年吃紧,后金军南下竟然能够一路推进到京师附近。而双方的骑兵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守军除了以固守待援的名义待在城内等着敌军掳掠够了自行退走,几乎不会出城与对方进行野战。
大明当然也不甘于这样的被动局面,特别是海汉在辽东半岛以步胜骑,打得后金军节节败退,硬生生被海汉将金州地峡以南的区域抢了下来,这个战绩对大明的鼓励还是极大的。但问题在于明军的战力根本无法达到海汉军的水准,如果在野外与后金军对攻无疑只有死路一条,而要想以海汉的战术打败后金军,那至少得先把武器装备问题解决了才行。
但这样一来就又走入了死胡同——大明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大量购买海汉武器,难以成建制地装备到明军部队来提升战斗力。最后还是不得不放任海汉在辽东自行其是,相当于是用辽东半岛的土地换来了海汉在辽东拖住后金军的军事部署。这些内幕虽然其他国家未必清楚,但费策贤自己心里是有数的,当然,知情者还得加上一个同样知晓辽东这场交易内幕的朝鲜。
“众所周知,我国是出于大明的尊重和两国长久以来的友好关系,才会出兵辽东,协助大明抵御后金入侵……”
白克思这番话落在费策贤耳中,便自动被过滤掉了。这些海汉高官所说的漂亮话,他现在连一个字都不会信。
“……而我国军队能够在辽东重创后金骑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因为我们为部队配备了远程杀伤能力极强的重型武器,火炮!它能在骑兵刚刚开始发动冲锋的时候,就对其进行打击,就算后金骑兵再怎么骁勇,但终究都是血肉之躯,根本没办法与钢铁较劲!他们所发动的冲锋,到半途就已经只剩下一堆堆的碎肉血沫,还能拿什么来威胁我军?”
白克思的讲话几乎将后金骑兵贬得一文不值,但越是如此,台下费策贤的心里就越是不爽,这个让大明头疼不已的对手,在海汉军面前却如同面团一般被揉来捏去,这岂不是更说明了明军的战力不堪一击?
“各位,火炮不仅仅是能用于守城和攻城,在野战中也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威力。当然可能会有人质疑,为什么海汉军用火炮就能击退骑兵,而其他国家却做不到,我今天就在这里回答这个问题。”
费策贤这下竖起了耳朵,要仔细听听白克思有何见解。大明军中便有不少火炮,但在野战中似乎很难发挥出像海汉军那样的效果,莫不是海汉有什么先进的战术。
便听白克思说道:“原因就两条,第一,装备的火炮不够多。第二,火炮的杀伤力不够强。”
费策贤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这两条理由实在太无耻了,以至于他都想不出来有什么反驳的法子。
白克思却是继续说道:“但我们这次要向各国提供的陆军火炮,便是要解决现有的火炮在野战中难以运输和部署,杀伤力不够强的问题。”
其实陆军所使用的野战火炮无非是在设计思路上朝着轻量化,易移动的方向去考虑,能够方便快捷地使用畜力甚至人力进行转运。至于杀伤力的问题,在不加大口径的前提下,那就只能尽量增加有效射程,同时改善炮弹构造来完成这一目的。
出于安全上的考虑,海汉兵工必须要控制出口武器的性能,不能与自家装备的武器太过接近,所以虽然火炮也是外销武器之一,但性能上的升级其实要比枪械更小。要鼓动金主们掏钱买装备,那就得找到能够打动他们的宣传点才行。
好在海汉对外战事十分频繁,倒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实战的范例来佐证海汉火炮性能优异的卖点,白克思就是用了辽东的战事作为例子,来说明海汉的火炮足以在野战中击败实力强劲的武装骑兵。当然了,前提仍是白克思刚刚提到过的那句话:装备的火炮得够多才管用。
多少才是够?当然每支军队都会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战术体系成熟,作战经验丰富的海汉部队,或许一个营有十五到二十门野战火炮就足以应付三至五倍兵力的敌军骑兵。而不善这种野战的明军可能需要再多一倍的火炮才能稳住军心,不至在面对敌军骑兵冲锋时自行溃散。
不差钱的许氏家族当然是多多益善,最好一营能装备几十门炮,那样都不用开打,在阵前一字摆开,吓也把对方给吓死了。至于朝鲜,或许一营有三五门炮就够了——不是朝鲜国自大,是没有那么多的军费预算用来购买火炮这类价格昂贵的重型武器。
装备火炮数目的多少当然会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强弱,但这也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海汉军方一向强调人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武器和战术都次之。不过在对外作军售宣传的时候,那这个次序就得调整一下,强调唯武器论,有意无意地弱化人和战术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