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70章 前进方向(2 / 2)

加入书签

李溰其实不太能感受到王位继承权的竞争,因为他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被封为世子,李倧对他信赖有加,成年之后便开始安排他接触政务,学习治理国家处理朝政,而这种待遇是两个兄弟都没有的。这也就是说李倧一直就把他当作唯一王位继承人来培养,他与两个兄弟之间基本就不存在什么竞争关系。

不过李溰在世子的位子上待的时间长了,也知道会盯着这个位子的人可不仅仅只是自己那两个理论上同样有王位继承权的兄弟,还有朝堂上的诸多大臣。

没赶上十几年前那场“仁祖反正”的大臣,会寄希望于下一次王位交接时充当从龙之臣,以此来获得晋升机会。而像崔鸣吉这种当年便直接参与了“仁祖反正”,扶助李倧登上王位的大臣,也会希望能够成为两朝老臣,以此来让自己的仕途继续保持一路平坦。

这些大臣都知道自己如果扎堆捧世子,那到最后绝大多数都捞不到什么油水,所以也有一些人会将赌注下到老二李淏身上,至于老三李濬目前岁数还太小,基本上没有人会选择将他作为辅佐对象。

大臣们赌上自己的政治生涯,选择不同的王子作为今后若干年的辅佐对象,这在朝堂上并不鲜见。当年李倧发动政变的时候,支持他的西人党便是大臣金鎏、李贵、申景禛、崔鸣吉、金自点、李兴立等人。而李倧当时甚至都不是王位继承人,当时的世子李祬在政变后被李倧废黜并拘禁于江华岛上,不久之后便找了个借口将其赐死了。

所以说虽然李溰李淏李濬三兄弟目前在王位继承权问题上并不存在竞争,但以朝鲜国王的历史来看,不安分的人可不一定都在景福宫里,朝堂上从来都不缺乏野心家,一旦有机可趁,某些人说不定就会主动跳出来惹是生非了。而这对作为世子的李溰来说,也是不可不防的情况。

李溰曾经在书面报告中看到海汉国是没有国王的,而是几名高层组成了一个内阁形式的执政机构,名曰执委会——这次率军在朝鲜作战的王汤姆据说便是执委会的高官之一。李溰很想知道这种执政机构相比君主制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什么样的优势,如果可能的话,能与海汉执委会这些高官们开诚布公地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就最好了。

虽然在留学经费问题上捉襟见肘,但朝鲜在送别这批留学人员的时候还是做足了应有的排场,国王李倧携一众大臣,亲自到汉江边为这批学员践行。而这样的安排也带动了本地的民众纷纷涌出城外看热闹,一时间整个汉城内外都知道了留学人员出发的消息。

“诸位此去南海数千里,勿忘家国期望,努力习得海汉学识。待学成归来之日,本王便再到此地迎接诸位!”李倧举起酒杯道:“诸位满饮此杯,此行一路顺风!”

包括李溰在内的众人谢过李倧赐酒,然后各自举杯饮下。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应该是很难再尝到本国的风味了。

“去了三亚好好照顾自己,如有遇事不决,多与李希商议。他比你早去大半年,对当地的了解远胜于你,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李倧最后还是将李溰叫到身边,特地叮嘱了几句,但这话其实也不是第一次跟李溰说了。

李溰躬身应道:“父王所说,儿臣一定谨记在心。”

李倧点点头又道:“海汉人神通广大,或许在其京城会有许多你从未想到过的事物,但切记不要偏听偏信。海汉人说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他们的东西虽好,也不见得都适合我国,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你自己得有所区分。”

“海汉京城离这里好几千里,日常传讯不便,听说当地生活费用极高,我会设法从海汉银行多送些银子过去,你自行安排支取,莫要委屈了自己。”说到最后,李倧还是显现出了慈父的一面。

李溰最后跪下来,向李倧磕了三个头,这才起身登船。在民众的鼓噪声中,搭载这批留学人员的两艘商船缓缓驶离江岸,随其他几艘海汉战船向着汉江下游的入海口驶去。

看着汉城的景象慢慢在视野中模糊淡去,李溰才终于有了要出国的实感,这与他之前去大同江基地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既对未知的环境有莫名的期待和不安,又因为要离开故土如此长的时间而有一些伤感。但最终他还是保持了平静,毕竟他是朝鲜世子,从现在开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了自己国家的对外形象,必须要沉着稳重,不可让外人看轻了自己。

听说海汉国内有专门的报刊,报道海外各国的消息,而且时效性极高,类似大明的消息就比朝廷的邸报更快。今后的两年他都会在远离汉城的另一个国家生活学习,而朝鲜国内所发生的一切,他大概也只能通过海汉提供的消息渠道来获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