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第150节(2 / 2)

加入书签

这就是目前江县的不稳定因素。

换句话说,现如今看似火红的江县,其实只是花团锦簇。

只需要一个矛盾点轻轻被戳破,整个县区就会陷入崩塌。而今日来陈家,要和陈申解除契约的佃户们,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危险信号。

所以陈庚年今天在躲着老爹。

可这躲得了一时,哪能真彻底躲得过去呢?一旦佃户们集体辞职,陈申、裴仲、胡志峰这群乡绅老爷,就会面临一场‘破产危机’。

当一个地主老爷种不起田的时候,就是他完蛋的时候。

但这事儿不能怪陈庚年。

确实,是因为他急于把四个工厂建造起来,间接导致了乡绅们的这次危机,包括整个江县的经济危机。

可换个思路。

江县的发展实在太过于落后,从陈庚年在系统的帮助下,拿出曲辕犁开始,就相当于一个bug,硬生生拔高了这个县区的发展进程。

这个发展本来就是不合理的。

若是陈庚年在这个不合理的发展前提下,按部就班搞农业,搞粮食增产,或许暂时不会出现现在的危机。

但等待他的还有更大的危机!

县区所有人家的粮食都突然增产,那是个多么可怕的事情啊,用不了几年,就会出现粮食过剩导致物价扭曲增长。

粮食无限增加,人们却在县区买不到陶碗,买不到砖瓦,买不到猪肉,买不到布匹。除了填饱肚子,什么都干不了!

当到那个时候,再来发展工业商业制造业,代价就会无限增大。而且也来不及立刻解决民众们的物质需求,解决这场粮食膨胀危机。

甚至还会发生更可怕的事情——‘移民’。

乡绅老爷们各家都有百亩良田,他们用陈庚年的技术,吃尽了红利。却发现,粮食增多了,物质生活反而变差了。

那你觉得乡绅老爷们会怎么选?答案很简单,带着这批粮食,去别的地方高价卖出,然后买新的地,继续美美做地主。

千万不要觉得,在古代,人们会选择落叶归根,不轻易挪窝。

活都活不下去了,还在乎这些?

乡绅老爷们带着收割到的财富移民跑路,陈庚年甚至都没有办法阻拦。

到最后,徒留一群江县民众跑不过通货膨胀,因为粮食过剩危机,在这里被活生生耗死。至于你说粮食输送凉州售卖,没有内耗经济,只有外出贸易,哪个地方能长久维持社会稳定呢?

在一个有bug不合理发展的前提下,仍旧老实按部就班发展,那绝对是领导者废物!

因为发展永远都不是一条直线,它是螺旋上升的。

陈庚年要做的,是在江县目前还在农业落后的阶段,狠狠拽一把工商业发展。然后再用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去反向拽动基础农业发展。

无论如何,农业永远都是发展的基石,绝对不可以放弃。

而这么做有什么直接的好处呢?好处就是,他把乡绅老爷们,死死绑定在了江县。

这一点,陈庚年不是现在才开始做的。

早在半年前,大江村佃户被李姓乡绅赶出去,初步开始种植紫云英的时候,陈庚年就知道,想要江县未来能平稳发展,他这位县令,和乡绅群体之间一定会爆发阶级矛盾。

打地主。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

陈庚年不想看到地主集体带着财富跑路、以及粮食过剩的情况。

于是他放弃按部就班搞发展,在江县尚且还在贫困的阶段,狠狠往前迈了一大步,开了四家工厂。

这个时候,就是展现了一个领导者是否有长远目光规划和魄力的时候。

四家工厂直接导致江县岗位激增,人们赚钱到了钱,佃户看到了独立出去的希望,于是纷纷找乡绅辞职。

换句话说,按部就班搞发展,乡绅们吃完红利就会有卷财富跑路的风险。

而现在呢?

佃户们集体辞职,乡绅们红利还没有来得及吃饱,根本没有能力跑路。

而陈庚年要做的,就是强行逼迫这群乡绅,从躺赢混吃等死的乡绅老爷,转变成工厂厂长,搞技术创收,不再简单种植粮食,而是种植棉花、大豆这种商业经济作物。

这样一来,种植商业经济的佃户们就能拿到更多的钱,乡绅老爷们也不会赔钱,因为他们可以用棉花、大豆来纺纱、磨油,创造更高的经济利润,以及给江县民众提供创收岗位,最后再把产品输送凉州。

而县区内,虽然江县民众们的工资越来越高。

但是他们要盖房子买砖瓦,要吃豆油,要穿棉布衣裳,要在生活中各个方面花钱。只要钱花出去,这场物价膨胀危机就会得到解决。

从普通民众角度来看,他们的生活变好了,吃饱饭,穿暖衣裳,住更好的房子,看似发展是一条上升的直线。

但在陈庚年这位县令眼里,这一切都是螺旋式发展的啊。

只要这条路走顺了,接下来什么建造工厂啊,商业一体化步行街啊,江县脱贫啊,制造业技术提升啊,一切的主线任务都能迎刃而解。

再说白了,江县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中心,其实就在陈申、胡志峰、裴仲、孙元河这群乡绅老爷身上。

可问题是,这群老爷以前只用混吃等死躺赢,现在却要被迫成为工厂厂长,每日疲于忙碌各种工作,从招收管理工人,到技术生产,再到利润清算,以及外出输送。

哪个乡绅老爷脑子坏掉了,会同意这件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