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第171节(1 / 2)

加入书签

他本来以为,孙元河会选择相对简单的磨油厂、纺织厂之类的。

但没想到对方一上来就选择了难度最大的化肥厂。

化肥,这是必须要做出来的,因为想要进一步增产,必须要使用化肥,堆肥效果不够。

可——

陈庚年张了张嘴,一时间竟然不知道怎么跟对方说制作化肥的技术。

他能说,现在江县挖出了煤,所以需要做一个最原始的煤炭炼焦土技术,在炼焦的过程中制造出氨气。

与此同时用干馏法,将绿矾或者胆矾矿石烧制出浓硫酸。

再将浓硫酸里兑水,变成稀硫酸。

最后再将煤炭炼焦中产生出来的氨气引入稀硫酸溶液当中,液体会变成硫酸铵溶液。

这种溶液其实就可以当做氮肥来使用。

当然液体不好运输,得把溶液晒干,得到硫酸铵颗粒,这就制作成了氮肥。

道理很简单。

好吧,对于现如今的江县人来说,这个道理肯定不简单。

不仅道理不简单,先不说别的,就说煤炭炼焦,哪怕是最简单的土法煤炭炼焦,难不成找江县打铁铺子里的师傅、以及砖瓦窑的工匠来做?

嘶。

有那么个瞬间,陈庚年被自己的想法荒谬到,随后深深叹了一口气。

怎么办,他好像遇见了做县太爷搞民生发展以来最大的困境——

人才危机。

【作者有话说】

ps:忙碌到炸的一天,对不起对不起,晚了这么久才写完!这个土法炼焦制作氮肥的办法,我是从知乎大佬的回答里查到的资料,太强了。

第80章 080

◎一板车高级人才来投奔,江县技术革新!◎

按照江县目前的情况, 化肥大概率是做不出来的。

陈庚年跟孙元河没聊出个结果,只能另想解决办法,或者把这事儿暂时推后。

但让他发愁的是, 化肥这事儿,连推后都做不到。

第二天,顾家村的村民来县衙,表情一脸惊慌:“县太爷,我家地里的大豆, 还有棉花,叶子都开始泛黄了!”

陈庚年脸色一沉,赶紧跟过去查看情况。

这个顾家村的村民叫做顾小牛,当时陈庚年就是在他家的田地里,给其余解除劳作契约的佃户们演示种植大豆和棉花。

这两样农作物, 是接下来江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 绝对不能出差错。

而且民众们对于新型经济作物本就处于一个观望状态,要是这两样农作物出问题, 接下来谁敢种植?

事实上, 顾小牛来县衙的时候,都已经在家里和婆娘抱头哭了一场。

他跟乡绅解除了契书,家里只有两亩劣田,勉强可以用来种庄稼。新开垦的六亩田, 全都种植的大豆棉花。

这代表着接下来一年, 他们家只能靠着这六亩地的收成过活。

要是这棉花大豆出了问题——顾小牛单是想一想,都觉得头皮发麻。

顾家村。

顾小牛家的田地外面, 好多村民前来看热闹, 顾小牛的婆娘在默默掉眼泪, 其余人看的很是唏嘘。

因为田地里, 棉花和大豆的秧苗都隐隐开始泛黄,县太爷正在检查情况。

也不怪大家能瞧出这棉花大豆有泛黄的趋势,旁边田地施了堆肥的麦苗翠绿翠绿的,还结了饱满的穗,两厢一对比,想不注意到都难嘛!

“县太爷,我都是按照您交代的办法,浇水、浇肥样样不落。我婆娘天天守在地里,瞧见有杂草就赶忙拔除。”

顾小牛的声音隐隐带着哭腔:“这是我们俩接触佃户契约第一年,总算是能给自己家田地干活儿了,我们半点不敢偷懒。可,可这秧苗咋还是泛黄了呢!”

半蹲在田地里观察棉花秧苗的陈庚年嘴角露出苦笑。

他相信,顾小牛夫妻肯定没有偷懒,这棉花、大豆田被他们照顾的很好。但这两样经济作物,并不是像庄稼那样照看,就能获得好收成的啊,它们对土地营养有着更高的需求。

叶子失绿泛黄,显然是因为缺少氮肥。

而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棉花和大豆的老叶会因为泛黄而脱落,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影响坐果,结出来的果不仅质量次,而且产量还低。

看着顾小牛着急惊慌的模样,陈庚年叹了口气:“本官知道,你们夫妻肯定没有偷懒。这叶片之所以泛黄,是因为地里缺少营养了。”

缺少营养?

顾小牛着急道:“可是我前阵子才上过堆肥!怎么会缺营养呢?县太爷,要不,我再上一遍堆肥?”

陈庚年摇摇头:“大豆和棉花的情况,跟庄稼不一样。庄稼最好养活,上点堆肥就能长势很好。但大豆棉花需要更多的营养,你家这块地,是才开垦出来的,哪怕用了堆肥,营养还是有所欠缺。你先不要上堆肥了,堆肥上多了不仅没用反而会烧苗。这样,最近你试着给地里再浇些水吧,剩下的我来想办法,得制造出化肥才能解决问题。”

安抚完顾小牛夫妻以后,陈庚年急匆匆离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