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第173节(1 / 2)

加入书签

可这话喊完以后,许彩云又觉得自己卑劣。

明明是她一直在给女儿吃各种野味,导致女儿、儿子都生了病,可在得知真相的那个瞬间,她竟然觉得松了口气,有种洗刷清白的轻松。

怎么会这样子呢?

许彩云痛恨这样的自己,又看向孙成、孙烁金兄妹二人,哭的眼睛都红了。所以一直以来,她才是那个真正的罪魁祸首?

那她可真该死啊!

“婶儿,你得振作起来啊。烁金这病,还得你替她张罗呢。以前你不知道吃这些东西会让她得病,还情有可原。可现在知道了,就得想办法弥补。”

眼看许彩云眸子里似乎有了死志,陈庚年赶紧说道:“烁金以后想要不发病,或者减少发病频率,就得一直用人参吊着。”

那可是人参啊!

许彩云闻言哭道:“我们哪有这个钱?”

这时候,孙元河跛着脚,小心翼翼走过来,将许彩云母子揽在怀里。

他扯了个僵硬的笑脸:“这么多年了,你一直觉得别人说你遭天谴,有罪是胡扯的,我也这么觉得。所以不管你怎么折腾,我都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我知道你本来不是这样的。现在真相大白,原来有罪的还真是咱俩。那就一起赎罪吧,给烁金赎罪。人参太贵,咱们没钱,就想别的办法。我最近和县太爷在商量着办化肥厂子的事情,进展的很顺利,马上就能开厂子了。到时候赚了钱,咱给烁金买好多人参,咱好好过日子,好不好?”

十多年了,许彩云第一次被孙元河抱在怀里,没有反抗,没有咒骂。

她哭的上气不接下气,仿佛把十几年的委屈都哭了出来,随后眼泪汪汪看向陈庚年:“县太爷,那化肥厂子,真能赚钱?”

许彩云身后,孙元河目光乞求,显然,他是在给妻子找一个活下去的动力。

陈庚年心中酸涩,点头:“对,能赚钱,目前一切进展顺利,很快就能开起来了。”

许彩云破涕为笑:“好,好!那我们要开这个化肥厂!县太爷,谢谢你,谢谢你,真的。我家孙成,跟着你立了起来,烁金也因为你被救活,您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随着许彩云话音落下——

【叮!恭喜宿主完成支线任务:说服至少一个乡绅开办工厂。】

【奖励:大豆磨油技术。】

可问题是,大豆目前缺少化肥,眼看着就要收成大减!

陈庚年越发惆怅。

“婶子,你言重了,都是我应该做的。”

陈庚年站起来,拍了拍旁边暗自掉眼泪的孙成:“今天别去衙门了,在家陪陪你娘。这人参,富先生做主赠予你家了,要是你觉得过意不去,后面再给富先生一些钱财。”

孙成红着眼点点头。

孙家这事儿算是结束了,围观群众们散去,表情各自都非常唏嘘。

陈庚年心情也很沉闷,技术落后,缺乏专业人才,这些问题实在太致命了。包括孙烁金吃蛇这件事,江县但凡有个医术好的郎中,都能早早查出来问题,而不是被耽搁了这么多年。

人才,对于江县来说,目前阶段想要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啊!

离开孙家后,陈庚年找到外面等待着的富春和娄姝,歉意道:“抱歉娄小姐,久等了。以及,谢谢你的人参。”

娄姝豁达摆摆手:“这东西本来就是救命用的,既然救了人,就不算浪费。”

旁边富春问道:“县太爷,刚才我听孙元河说,化肥厂实验很顺利,那岂不是马上就能开厂子制作化肥了?”

陈庚年苦笑:“那是孙叔为了安慰彩云婶故意这么说的,现在咱江县缺少人才,虽然有技术,但根本做不出来化肥。不仅化肥,后续包括纺纱织布、榨油、训练民兵、冶炼等等,都需要人才,工作才能往后推进。所以我还想问问富先生,有没有相关的门路。”

富春仔细思索一番,随后无奈叹气:“这,老夫一时间还真找不到这么多人。要不,我请娄献帮忙去找找?”

二人正在愁眉不展闲聊。

把这话听到耳中的娄姝却眼睛亮起来,她似乎找到了跟这位县太爷‘套近乎’的办法!

因此,娄姝赶紧问道:“县太爷,你们江县很需要人才?”

陈庚年惊讶的看了她一眼,随后点点头:“对,很需要,而且是越多越好。娄小姐可有门路?你放心,若是这些人才愿意来江县,我做主,给他们付原来两倍的工钱。”

江县是小地方,想要吸引人才,不给好的福利待遇,是完全吸收不到人才的。

毕竟这种高级人才,肯定能混的非常不错,人家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来到江县这种小地方?

两倍的工钱,人才越多越好!

娄姝闻言一时间都忘记了装沉稳,慌里慌张说道:“我有门路,肯定有门路的!而且这事儿你算是找对人了,你要是找我哥,他都不见得能给你带人才过来!县太爷你等着啊,我这就回凉州给你带人才过来。”

说完以后,娄姝竟然就这么上了马车,然后让仆从驾车风风火火回了凉州。

陈庚年和富春面面相觑。

这官家小姐,方才看着还挺沉稳,现在一看,似乎是个跳脱性格,她真的能给江县招来人才?似乎,不是很靠谱啊。

但娄姝真的靠谱了一次!

凉州,出了名的‘苦寒边境’之地,而这地方还有个作用,就是‘流放’。当时处置郑文峰的时候,陈庚年就是把他流放去了凉州苦役场。

毫不夸张的说,凉州苦役场,其实就是一个‘大型人才资源库’。

因为只有本事大的人,犯事儿了以后,才有资格被不远千里流放在这里。像是一些官员、当兵的、有钱商贾等等,而他们流放到这里,一般也会有家眷跟随。

久而久之,在苦役场附近,就集成了一个‘流放村’。

这个村子的人,基本都有家眷在做苦役。苦役又是个很劳累伤身体的活儿,所以他们常年需要赚取医药费,给家人治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