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45节(2 / 2)

加入书签

他从小就会背诵,默写更不在话下。

此书分体编排,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及乐府诸体,其中古体诗占三分之一,近体诗占三分之二。

虽然全部作品只占全唐诗的一百六十分之一,但不少是唐诗传世佳作。

此书收录作者七十七人,包括帝王、士大夫、僧人、歌女、无名氏等,大多数为唐诗代表作家。其中杜甫三十九首,王维二十九首,李白二十九首,李商隐二十四首,孟浩然、韦应物、杜牧各有十多首。

从体裁来看,李白多收五、七言古诗和乐府,韦应物多收五言古诗,王昌龄多收七言绝句,李颀多收七言歌行;而且古体诗以盛唐为主,近体诗则多选中、晚唐。入选诗作有不少是唐诗中的名篇,大都通俗易解,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其中不乏描写生活琐事、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作,间有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的应制、酬答之作。

温润认为,编者对入选的诗作还有选择地加以批语,简明扼要,对读者多有启发。

有的批语虽只点一下,但颇耐回味。

所以温润要培养弟弟的诗词歌赋,他们的底子那么薄,只能这样培养,谁让他们不是什么书香世家呢,从小没有什么天赋培养。

而古代的读书人,培养作诗的话,全靠天赋。

他这是有意的培养他们的诗词歌赋的灵感,哪怕只是制式的灵感,也行啊!

都是农家出身的小子,家里也没有什么文化熏陶,只能这么填鸭式的教育。

王珏背诵的是孟浩然的《春晓》。

王瑾背诵的是李白的《静夜思》。

一个是描写春天的诗句,一个是描写思乡之情。

而且都是非常简练直白的诗词,好理解,又朗朗上口。

至于什么《宫词》啊,《乌衣巷》啊这种诗词,涉及面太广,他们也没那个能力去理解。

没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其实也是无法体会这些诗词里的含义。

温润有自己的打算,孩子们读书的进度,其实比起当下的教育方式,进度已经很快了。

可是王珺却大吃一惊。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个弟弟的变化,那不是一般的大!

他在回来之前,担心弟弟妹妹们,恐怕都要饿死了,就算不饿死,恐怕日子也不好过。

结果他回来看到了什么?

妹妹养的像个地主家的小姐。

弟弟们不仅穿戴温暖,还有书读!

王珺倒是小时候跟娘亲读过一点书,但那只是小儿启蒙之物,他的外曾祖父曾经是个秀才,后来跟着流民沦落到莲花坳落户,倒是教了自己的独子一些书本知识,可惜那个时候,没什么家底,也没有考功名,可是他们的外祖父只有母亲一个独女,母亲是个女子,不能考科举,只认识一些字。

加上王家祖上也是有读书人的,故而这王家的孩子们,名字才没有跟其他人家那样,叫个什么王老大,王二小的。

所以不论男女,都是有名字的,且非常的统一。

王珺,王珏,王瑾,王玫。

都是王字旁,一看就是一家人。

其实王珺一直想让弟弟们读书,可他本身都没有读过什么书,莲花坳也没有私塾,去外面上学,束脩和吃住都是个问题。

谁知道现在,他看到了什么?

还有,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家里的孩子都听他的话?

他还说,这是他的妹妹?

这是他王珺的妹妹好么!

“你们这是?”王珺看了看他们,再瞅了瞅别人,其他人也傻眼了。

什么“二弟”、“三弟”啊?你当这是桃园三结义啊?

温润忍不住在心里吐槽了一下。

随后猛然想起来,他们俩的大哥,不就是王珺吗?

不就是他“嫁”的人吗?

温润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你是王珺?”温润看了看王珺。

“是我啊!”王珺也看了看温润:“你谁呀?”

温润尴尬了一下:“我叫温润,那什么,进屋去吧,进去再说。”

这里也不是说话的地方。

而且这个时候,天空飘飘洒洒的又下起了雪。

两个弟弟齐齐上前,一人拉着王珺的一只手:“大哥,回家,回家啦。”

王珺懵圈的被两个弟弟扯进了家门。

其他人也一股脑的进了院子,温润第一个反应就是对大家道:“今天的事情,谁都不要往外说,王珺他……。”

这人还在军中的吧?算是逃兵吗?古代逃兵貌似抓回去是要砍头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