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唐第一太子 第118节(1 / 2)

加入书签

“这一年多来,长安的改变当真巨大,让人难以想象。”

“谁说不是呢。高转筒车,水车,似姜照这样的人才怎么我们便没发现?”

若他们能早一步发现,将姜照收入世家门下,那他的功劳也便是世家的功劳,筒车水车如何运用自在他们掌握之中。而如今……

许多人感慨时运不济,也有人轻嗤:“发现了又如何?若没有东宫那位,姜照也未必能设计出来。”

众人一顿,是啊,若无李承乾,姜照还能成为现在的姜照吗?

李承乾,一个六岁稚子,谁能想到他竟有这么大的能量。

当然从前他们并不是没看到李承乾的能力,但那会儿朝局的焦点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他们乐得看热闹,毕竟谁赢了都无所谓。他们世家还是世家。可李建成没了,李世民上位,朝局变化之后,再来看现今如日中天的李世民与李承乾,有些东西就不一样了。

他们很清楚,世家之所以能成为世家,最重要的两大原因在于占田荫客制与九品中正制。他们门下田地荫客无数,而九品中正制又等于让他们攥紧了大多数士人向上的通道。

可如今随着世事变迁,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取代,天下格局已然大不一样。以目前李唐朝堂的情况,权柄多数在于李氏一同建功立业打拼天下的人手里,他们世家的话语权大大被削减。

而占田制也慢慢变成均田制。这点在先前还不显,可自打前朝末帝昏庸无道,民不聊生,使天下人口锐减,导致李唐所面临的是一个土地多耕者少的局面,如此他们便能将大片土地重新分配。

若李承乾只是弄些西红柿西瓜等物也便罢了,他们看看热闹尝个鲜也行。可他还弄出了土豆,弄出了筒车与水车。

土豆促进产量,筒车水车提高效率。这两者作用不可谓不大。

别的先不说,单就提一条。世家名下便是有田,也是需要佃农耕种的。

如果天下百姓都有自己的农田,且这些农田所获取的粮食足够他们吃用,甚至能让他们衣食无忧,他们还会来为世家耕种,辛辛苦苦一年除了要交朝廷的赋税,还需给世家一部分,自己只能获取稀少的回报吗?

不会。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依附世家生存。他们有更好的生存环境。那么到时候世家空有田地又如何?

世家们面面相觑,同时发现这其中的偌大问题。

“要我说,你们也太杞人忧天。就目前的情况,还远不到这个地步,若真如你们所说那般严峻,我们名下田地为何还有人耕种,那些田里劳作之人莫非是你还是我?

“现今李唐建立不久,朝中皆是开国功勋,自然显得世家在朝野话语权减弱。但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李唐想要治理好国家,保住天下基业,使得政权永固,代代相传,单靠这些开国功勋可做不到。

“世家之所以为世家,确实最重要两点在于占田荫客与九品中正,但没有这些。我们还有食客门客,还有数百年的底蕴积累以及浩如烟海之藏书。这点那些庶寒可比得过?更别提百姓了。百姓几人能识字,能帮李唐安邦治国?

“天下有才能有学识之辈,世家占几何,庶寒占几何?如今李唐初立,功勋者众,世家不出才让人觉得我们弱上几分。

“李唐可用科举网罗人才,我们亦可收门生故旧。这些人是世家培养,自然要依附于世家而存。再有世家世代通婚,关系人脉盘根错节,底蕴磅礴,可不是这么点东西就能轻松击垮。

“更加之,土豆虽说亩产三五千,却唯有李承乾一人种出。即便是事实,但你我皆知,在一地能出成绩,不代表在处处都能出成绩。且看看吧。”

是啊。他们世家的底蕴犹在,怎是能轻易取代。且看看吧。

于是,众人的目光同时转向今岁种下的土豆田。

土豆分春种与秋种,今次春种也并非一起育苗,而是根据当地气候决定,最晚的在二月下旬移栽入土,而最早的在正月十五上元节之后,可说是李世民登基第一件做的事。如今过去三月有余,这批土豆已然迎来收成之日。

某村落。

一位中年婶子在门口浣洗衣物,刚好瞧见住后头的年轻媳妇背着个大箩筐走过来,:“婶子,你们家箩筐在吗?借我用一用。”

“你背上这个挺大,一个不够?”嘴上问着,人已经站了起来,从屋内取出箩筐递给年轻媳妇,“给,这是做什么去?”

“谢谢婶子,晚些时候来还你。这不是地里的土豆成熟可以收了吗。昨天收了三分地,还没收完呢。家里就一个箩筐,来回运太不方便了,就想着今儿借一个。”

“那你这两个也不够。”

“没事。我家刚子已经跟春婶借了一个过去了。婶子,听说你家土豆地收完了?收了多少?”

婶子竖起三根手指,笑得见牙不见眼:“三千多斤。”

“我记得你家是种了八分地吧?八分地三千多斤,那可不少了呢。”

“哎,这算什么。”婶子一指东边,“杨子他们家同样八分,收了四千呢。”

年轻媳妇摇头:“他们家壮劳力多,打理得好。”

“你们昨天收了三分地有多少斤?”

“一千五六吧。”

“那不跟杨子他们家差不多?啧,你们还就两口子呢。你们夫妻俩真能干。我这阵子经常瞧见你们家刚子往田里去。伺候土豆地跟伺候娘老子一样。”

年轻媳妇叹气:“这也是没办法,我们家没别的营生,就靠地里的产出。这土豆可不容易得,咱们村还算好的,每家都分了些,我听说好多村子都没分到呢。像这样的神豆,既然有机会种,自然要精心,可不能有闪失。”

“谁说不是呢。所以你们的付出现在看到回报了,小两口种出来的土豆收成能敌得过杨子他们家,顶顶强呢。都比我们家好。你们真厉害。”

年轻媳妇很高兴,却没有接受“厉害”之言:“这算什么,你是不知道有些村子据说亩产五六千斤。”

“五六千斤?那不是跟太子殿下当初种的差不多?”

“是呢。据说是之前种过大豆的地。”

婶子一拍大腿:“村长与里正也说了,要注意增肥,还得轮种,最好是跟豆子类的轮种。成,这批收成,我们之后也种大豆。大豆既能做酱做豆腐,还能做豆皮腐竹千张,便是咱们不做,还能卖给别的村子。我听说很多村子收。这样明年我们的土豆也能五六千了。”

另一个婶子走过来:“你们就知足吧。还五六千呢,但就现在的产量就已经很多了。别总想着跟别人比。你们想想,从前我们敢期望地里产出这么多粮食?别说什么三千多,四千斤,还只八分地。就是一亩地有个四百斤,我们都要偷着乐了。”

婶子与媳妇连连点头:“所以说土豆好啊,要不怎么说是神豆呢。”

二人这才瞧见对方手里提着一桶土豆:“你这是……洗这么多,吃得完吗?还得留种薯呢。你可别都给霍霍了。”

“种薯留着呢,都按村长里正说的方法存着。今儿洗的这些可不是用来吃的,我打算做成土豆粉条。朝廷后来不是还教了用土豆做干粉条的方法吗?我试试。若做好了,还能卖。

“太子殿下还是中山王的时候不是在坊间弄了个办事处?那办事处还在呢,我们家那口子问过了,他们那收土豆干粉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