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唐第一太子 第128节(1 / 2)

加入书签

“可惜我唐与突厥本有盟约交好,奈何贵邦大汗撕毁盟约,行此等背信弃义之举,不但是毫无盟友之姿态,更让尔等千里迢迢,离乡背井,陷入今日困境。

“我们大唐非是小国小邦,若尔等要战,我们自当奉陪到底,什么俯首称臣,献上长安,这等天大的笑话便不必说了。你们自己心里也知,绝无可能。我们大唐可没有孬种。

“圣人征战四方,鲜有败绩,麾下诸将亦是勇猛之辈。今日能生擒尔等两位大将,他日只会生擒更多。哦,错了,此刻大战未开,我们尚能秉承仁善之心。大战开始,就莫怪我等手下不留情了。

“到时候即便对贵邦这两位大将深感佩服,也不得不拿他们祭旗。我知道你们之中许多人曾在两位将军手下做事,更对两位将军抱有敬仰之心,定不愿看到这一幕。

“不过也不要紧。反正战场生死乃平常,你们敬仰的将军死了,你们也会死伤一大片。都死了,也便不重要了。

“我们大唐不喜欢弯弯绕绕,今日便跟你们说清楚,要战的只管来。只是那时尔等落得个身死异乡的下场可别怪我们,要怪就怪你们自家大汗吧!若非他一意孤行,事情何至于此!”

话音落,突厥营内喧嚷声起。

颉利可汗与麾下大将尽皆色变。

李唐这话好深的心机。字字句句在乱他们的军心。

他们举兵二十万,怎是二十万人都甘愿南下,一部分是因为血性,一部分是因为军令。一路行来,他们势如破竹,胜利在望便罢;但此刻李唐援军倍增,又赫然拿下他们两员大将。这般情形,何人看不出来,他们已无可能轻易拿下李唐,必要付出惨痛代价。

这代价谁愿意付?尤其他们并非必须攻打长安不可,若不攻,代价本可以不需要付。这等情况之下,谁又愿意死呢?加之突厥至此千里之遥,谁人没有思乡之情。

李唐更聪明的一点是,他们虽带阿史德乌没啜与执失思力上城楼,不给二人说话的机会,却未有别的折辱。倘若他们举止过激,凌虐殴打或吊城门示威,或许会激起己方战士的怒火与反抗。

但他们没有,非但没有,还为二人换过衣服,举止温和,更是多有敬佩之言,这让营地的战士怎么想!

更别说他们几次有意无意提到颉利可汗之名,意图燃起将士对大汗不满的心思昭然若揭!

颉利可汗愤而回帐,抽出佩刀一挥,即刻将桌案劈成两半,又摔摔打打好一通发泄。然而发泄完之后呢?

颉利可汗胸中怒气任然未消,却不得不考虑现实,他将众人再次聚集起来。

“我们乃二十万大军,身为大汗,李唐若以为这点言语刺激就能让我军战士不尊我的号令,那本汗座下这个位子也不必坐了。”

叠罗支挑眉:“所以父汗的意思是战?”

颉利可汗摆手:“不。李世民搞这么多动作是为了什么,为了震慑我,为了让我退。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开战,我们虽然会损失重大,但李唐只会更惨烈。

“他们目前的情况要对付我们二十万大军,必须倾尽全力,到时候长安大概率仍旧守不住,就算勉强守住,也会成为一座空城,一座废城。所以比起战,他更希望和。

“他既要和,我便和。只是怎么和,可不是他们说了算,总要让我满意。正如诸位所说,我们此次南下一趟总不能就这么算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决不无功而返,和也要从李唐身上咬下一大块肉来。”

颉利可汗冷嗤一声,眸中闪烁寒光。

已有决断,他立刻手书一封,派遣使者,送去对岸。

大唐军营,众人看到这封手书再次炸开了锅。

使者却不卑不吭,不慌不忙:“大汗说此是大事,贵国君主不可能瞬间做下决定,可考虑一番,明日答复也不迟。”

放下此话,施施然离开。

他一走,帐中诸将诸臣再也忍不住。

“突厥可汗什么意思,他的胃口未免也太大了些,这是要搬空我们整座长安城啊。”

“他胃口不大谁胃口大?他率军南下本来不也是存的这个目的吗?”

“不能答应,这简直是奇耻大辱,怎能答应。”

“不答应?你没听刚才使者说嘛?明日答复,颉利可汗这是还给我们设了期限呢。我们若不应,他势必出兵,只需出兵一战,他就会知我们的援军尚且未到,所谓大批兵马全是假的,到时候他会如何?你觉得让他知道此点,他还会和谈?”

关键就在于此,他们甚至都不是突厥以为的“两败俱伤”之局,他们根本没有抗衡突厥二十万大军的资本。

杜如晦上前言道:“圣人,臣记得太子殿下曾说过一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唯有忍下此辱,令突厥退兵,保得都城安宁才能筹谋日后。

“日后我们必卧薪尝胆,厉兵秣马,今日之耻必让颉利可汗亲身偿还,所赠财物也当连本带息数倍收回。

“不过和谈和谈,总要谈一谈,不能颉利可汗想要多少就是多少。此信中所言财物之庞大属实荒唐。臣请去往对岸,与颉利可汗亲议。”

房玄龄等文臣一一跪下:“臣也请往。”

李世民闭上眼,他深知颉利可汗是什么人,不见兔子不撒鹰,若不让他拿到足够的好处,他绝不会罢手。他既然提出这些要求,那么便是谈,也谈不下多少。这些财物,一旦给了,这份屈辱,这份屈辱……

李世民握紧双拳,咬牙道:“让朕想想。”

众人张了张嘴又一同闭上。左右明日答复,还有时间。这个决定确实不好做,他们也不忍再逼自家君王。

李世民枯坐案前,一动不动,低头看向颉利可汗的手书,目光几度变幻。

他试想着答应后,长安一扫而空,李唐举步维艰的场景;试想着不答应,突厥大军踏破京师,李唐风雨飘摇,甚至可能覆灭的场景;他想到自己,想到长孙氏,想到李承乾,又想到长安诸多百姓。

他就这般坐着,一坐便是一整夜,直到天光大亮,众臣再度而来。

李世民这才艰难动了动已然酸胀发麻的身子,缓缓站起来,走向房玄龄杜如晦:“朕决议与颉利可汗和谈,只是这财物之数确实不妥,望两位爱卿竭尽所能,设法斡旋。长安城中府库便罢了,朕总不能去向百姓索取钱财,让他们为朕的决定捐献所有。”

房玄龄杜如晦立时明白。李世民的底线是府库,不能占用民脂民膏。而在府库金银财帛数目之内,能谈到什么地步,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二人齐齐下跪:“臣领命,定不负厚望。”

李世民张了张嘴:“朕送二位出营。”

君臣相携,刚走出去,忽然听程咬金指着天边言道:“圣人快看!”

众人抬头望去,但见天际突然出现一群飞鸟,以苍鹰鹞鹰为主,还有许多辨认不出的品种,但无一例外,体积都不小。他们聚众飞来,绵延一大半,直接占据眼前整片天际,如乌云蔽日,浩浩荡荡。

所有人尽皆惊骇。怎会有这许多飞鸟?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些飞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