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唐第一太子 第201节(1 / 2)

加入书签

李承乾转身看着面前的京观,双拳握紧,眼中泛起点点珠光:“我们带他们回家!”

我们带他们回家。

七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宛如洪钟嗡鸣,在每个将士耳边回响。

将士们看着眼前的小小少年,看着他笔直挺立的脊梁,再望白骨累累之京观,只觉喉头哽咽,感慨万千。

他们齐声道:“属下领命,我们带他们回家!”

回家!

音声如雷,响彻云霄。

第153章

李承乾一声令下,全军将士都积极参与到这项任务中来。摧毁京观,挑出骨骼,整理尸骸。大家拿下高句丽尚且只用了一个半月,可在此事上却耗了近两倍的时间,还是上万将士同心协力之下的两倍。

三个月后,众人带着数十万骸骨回归。早有得知消息的百姓前来迎接,长安城外绵延数十里,挨山塞海,摩肩接踵。

李承乾远远看着这番景象,看着远处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看着那一张张从模糊到清晰的脸庞,看着那些饱含期盼又藏着无限悲伤的眸子,心中五味杂陈。

眼见大军行来,百姓们激动地整张脸都在颤抖,下意识想要上前,双脚挪动半步却又克制着缩回来,纷纷往两侧退去,自觉让出一条道。

李承乾坐于马上,走在最前,自人群夹道缓缓而过,身后是将士们赶着车架所载的骨骇箱,一辆又一辆,数十万骸骨,无数车架一一走过。

两旁百姓的目光跟着骸骨箱移动,他们盯着、盯着、死死盯着,眼睛是难以言说的悲痛与怀缅。他们不知道带回来的这些骸骨里都有谁,但他们知道当年死去的将士当中有他们的儿子、兄弟、父亲、叔伯……

李承乾听到无数压抑地低泣,看到无数滑落的泪水。他们看着车架一一在面前走过,从第一辆到最后一辆足足用了一个多时辰。等所有将士都过去后,他们又自动自发跟在最后,与军队保持着一定距离,却一直跟着,不肯离去。

他们一路跟着进城,跟着来到公墓。公墓,是李承乾发现京观之事,将消息传回国内,与李世民书信讨论后决定的。这些骸骨已然分不清谁是谁,若让各家亲人来领肯定不现实,唯有朝廷出面,选址建坟合葬。

公墓很大,墓园口立有纪念碑,上面书写着他们的事迹与牺牲。

或许杨广当年三征高句丽算不得功绩,算不得荣耀,甚至是一场让人耻于回首的过往。但作孽者为杨广,而非这些将士。这些将士无过,他们每一个亦是铮铮铁骨的好男儿,值得被善待,值得被纪念。

墓园口,李世民挺立站着,仿佛已经等候良久。

“阿耶!”李承乾下马走过去。

李世民轻笑着抬手摸了摸他的头,这才发现几个月不见,孩子又长高了,五官面庞棱角也分明了几丝,心中感慨万千,有许多别情想要诉说,可此时实在不是父子叙话的场合。看着大军后面跟着的许多百姓,李世民心底那点大胜高句丽的喜悦都减少了几分。

有礼部官员前来禀报:“圣人,一切准备就绪,请圣人示下。”

李世民点点头:“开始吧。”

他看了眼诸多百姓:“让他们过去,这里头皆是他们的亲人,该让他们来送最后一程。”

最后一程,入土为安。

此令一出,众人开始动手。百姓们一点点涌上前,神色激动,隐忍难耐。他们将尸骸挪出来,仔细清理掉上面的尘土,放入墓中,一具又一具,小心翼翼。

他们不知道自己埋葬的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不是一定在其中,但他们带着美好的期望。期望他们的亲人就在这里,就在此间,甚至就在他们刚刚埋入的尸骨之中。

这场墓葬仪式持续了许久,从日未正中到日落西山。百姓们也从最初的隐忍低泣到嚎啕大哭,再从泣不成声到勉强泪止。

不知谁第一个从坟墓前缓缓站起来,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他们走到李世民与李承乾面前,双膝跪地,两手贴额,伏地重拜:“谢殿下带他们回家!谢圣人为他们修墓立碑!谢主隆恩!”

声音回荡,久久不息。

这样庄严肃穆、悲凉哀戚的氛围让李承乾心里沉甸甸的。及至回到东宫,仍旧沉浸在此等情绪之中,花了许久才缓过来。次日一早就风风火火找上李世民:“阿耶,京观之事古来有之,大唐境内想必还留存着一些京观。”

李世民闻弦音知雅意:“你想彻查我朝疆土以内的所有京观,全部毁去?”

“是。不论战争的原因为何,京观之举都过于野蛮和残忍。阿耶,我不想此种事情再度发生,而对于古来已有的,我也想让他们全都入土为安,而不是被封在泥土里,曝在烈日下,成为敌人用来炫耀武功,震慑后人的工具。”

李世民嘴角勾笑,给予肯定与鼓励:“想做便去做,阿耶支持你。”

得了准许,李承乾眉眼飞扬起来:“多谢阿耶,我这就去安排。”

还没好好歇够呢,又马不停蹄忙碌起来。而李世民呢?笑眯眯在旁看着,没有半点要帮忙的意思。

如此半个多月,就连长孙氏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你也不劝他歇歇。”

“他若累了自己会歇。”李世民握住长孙氏的手,“承乾虽对政事权力有些懒怠,可对某些东西却是十分在意,更愿意为之付出。只需找准方法,他自然能自己动起来。”

长孙氏一顿,目光幽幽看过去:“二哥是故意引着他办差?”

李世民眼睛微眯:“承乾不是总说能者多劳吗?他既有这能力,那就让他多劳一会儿。”

长孙氏轻笑:“你就不怕承乾回过味来与你急?”

李世民脸上笑容缓缓收敛,免得严肃起来:“观音婢,翻过年承乾便已十三,虚岁十四了。”

听他语气郑重,长孙氏眸光闪动:“二哥的意思是……”

李世民拉着她并肩坐下,从桌案上取出几本奏折她。长孙氏看过后心中略有了些揣测。这些都是夸赞承乾,为承乾请功的。

“承乾虽然年少,对我唐的贡献却不输任何一人。无论是农事上的种种创新,陆续得出的新作物与新农具;还是文坛上的大杀四方,仅一年颠覆世家格局。这些功绩众所周知,人人得见。便是以往欠缺的军功战绩,如今也有了。”

李承乾大败高句丽,将高句丽纳入大唐国土。这一仗赢得十分漂亮,唐军几乎没有什么伤亡。

他利用金德曼,将新罗的次战场转变成主战场,从而使新罗承受了高句丽最大程度的主力,唐军便自其中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