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唐第一太子 第204节(2 / 2)

加入书签

然而世事无常,如果有一日王八郎负你,王家欺你,公主府便是你的后盾,你的退路。你可居公主府,只需你不开口,王家任何人想进去都属强闯皇族府邸,视为大不敬。你可以将他们避出公主府外,再请旨和离。

王八郎恍然,这话李承乾几乎是当着他的面与襄城说的,其中意思不言自明,是对襄城的提醒,也是对他的警告。

说实话,他觉得李承乾多虑了,有这么个小舅子在,他哪里敢,王家又哪里敢啊!

王八郎觉得就他这明目张胆护短的态度,也难怪这些年皇家公主的脾气渐长。但再如何长,譬如汝南、南平,最多也就是偶尔发发脾气使使小性子,借公主身份压压驸马的气焰,终归还是与驸马一条心的。

唯独高阳。

王八郎嘴角抽了抽,崔五郎说她与房遗爱每日上演全武行倒不至于,却也是吵吵闹闹,不得消停。他与襄城上门赴宴,还见过高阳直接在宴席上掀桌子要跟房遗爱对打呢,好悬被人给拦了下来。

那架势,王八郎磨了磨后牙槽,再次感慨还是襄城好。他上辈子也不知是不是拯救了全世界才得来这么好的福气。

崔五郎轻轻撞了撞王八郎:“高阳公主跟房遗爱闹成这样,现在几乎全长安城都知道这夫妻俩不对付,圣人是个什么态度?”

王八郎瞄他一眼:“我哪知道。”

“你不是跟皇家有亲吗?而且你堂妹刚被许给晋王,你就没点消息?”

众人围过来,八卦之魂熊熊燃烧。

王八郎哭笑不得,再次强调:“我真的不知道。”

众人难免有些失望。崔五郎不死心:“要不,你让襄城公主去打听打听?”

王八郎翻了个白眼,没理他。开玩笑,让自己妻子专门去跟圣人打听这种事?认真的吗!

郑十一郎撇嘴:“有什么好打听的,众所周知,圣人护短,兄弟姐妹们但有所求,无不应允。瞧瞧长乐公主,说想领兵就让领兵,说不嫁人,如今都二十三了,也没见赐婚定亲。”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他认为李承乾必是偏着高阳的。

王八郎摇头:“这可不一定。圣人是护短。但高阳公主是短,房遗直亦是。莫忘了房遗直与圣人可是同窗。况且圣人也看重老臣。房公还在呢。”

“你的意思是……”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集过来,王八郎心头一凛:“我就是这么一说,我真不知道。”

众人再次转头:“不知道你说个屁!”

王八郎:!!!

********

太极宫。

武珝自宫外归来,第一时间前来面圣,跪地行礼。李承乾摆手叫起:“高阳同房遗爱从前虽然也吵,但都是小打小闹,最近越发放肆,闹得满城风雨,究竟是怎么回事,查清楚了吗?这里头可有别的纠葛?”

武珝点头,上前将一份资料置于李承乾桌案,退后几步,毫不避讳,开口直言:“根据调查高阳公主这几个月出入寺院十分频繁,甚至已超过以往五六年的次数。”

李承乾翻看着资料上高阳来往寺院的时间冷嗤:“朕可不记得她何时信佛了。”

“公主去的唯有会昌寺。此寺有一僧人,法号辩机,今岁二十六,唇红齿白,相貌俊美。”

李承乾一顿,明白了其言外之音,脸色蓦然沉下来:“高阳与他可有……”

武珝摇头:“据目前所查来看,尚未发生。”

李承乾松了口气,又问:“房家那边如何?”

“公主与驸马互有损伤,但好在都较轻,并不严重。”

李承乾手指敲了敲资料:“此事房家可知道。”

“应该还不知,但作为枕边人,驸马或许已经有所察觉或揣测。”

李承乾了然。虽说房遗爱也不是个会甘愿一直吃亏憋屈的主,但从前夫妻俩吵架打闹,他终归会顾忌几分高阳的身份,不会真下手,这回两人是动真格了。

李承乾蹙眉:“房公怎么说?”

“我已将圣人的意思传达给房公。房公说容他想想,不过瞧他的神色,应当过两日便会上折子,请旨令公主与驸马和离。”

李承乾让武珝去传的话很简单,爱过过,不爱过别过。是对高阳言,亦是对房家言。这是明晃晃告诉房家,如果这个儿媳妇他们不想要了,可以不要。

高阳啊。说实话,李承乾有时候真觉得李世民跟房玄龄有仇,是故意养坏了女儿送去房家折腾人的。他要有这么个儿媳妇,他也天天头疼,命都能短几年。

当然了,房遗爱也不是省心的主。不然也不会好几次借着高阳的势来压房遗直了。但那是房家的人,自有房公管教。没出乱子,没闹到他面前,他总要给房家脸面,让房家自己解决。

“就这样吧,等房公上折子朕准了便是。至于高阳……”李承乾揉了揉额角,神色冷下来,“在宫里挑两个姑姑送过去,让她醒醒脑子。朕给予皇家公主厚待,是想让她们过得顺心,不受委屈,不被人欺负,不是让她们嚣张跋扈去欺负人的。”

李承乾反手将资料甩过去:“把这个给她,让她自己看看,直接把朕的话说给她听。当年与房遗爱的婚事虽是父皇钦定,却是她自己点头同意的。

“她要是觉得房遗爱不好,直接请旨和离便是。朕素来说过,婚姻讲究缘分,不适合便离。但她若既想要房家的名头,又想成全自己的私欲,天下可没有这么美的事。”

李承乾又气又怒,这都什么糟心事。当个皇帝可真是不容易,要管国事便罢了,居然还得管这种乌七八糟的事情。淦!

武珝觑了眼他的面色,知道他心情不好,也不多留,领命退下,刚走出两步,又被叫了回去。

李承乾看着她,神色闪动:“你跟在朕身边几年了?”

“回陛下,已有五年了。”

五年前,李承乾登基不久,群臣呼吁广纳后宫,李承乾拒了好几回,谁料李世民直接出面定下来。

选就选吧。李承乾亲自定的选拔标准。别人选妃看得是长相才气或特长歌舞乐器。他不,他考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等。各色考题让人一脸蒙圈又叹为观止。

没通过的遣退,通过的全部留下,封的却不是妃,而是女官。武珝便是其中之一,还是留下的这批人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如今已做到女官之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