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唐第一太子 第207节(2 / 2)

加入书签

李承乾瞄他一眼,跟看傻子似的。李蕴宁及时将人按住:“你仔细听,这女子说阿耶虚八岁被立为太子,十二岁听讼,十四五岁监国。可阿耶明明六岁便做了太子,十岁开始正式接触朝政,却从未正式听讼,十四五岁……”

李蕴宁顿了会儿,声音低了两分:“那会儿阿耶还在京外云游呢。”

李怀安睁大眼睛:“你的意思是她口中说的阿耶不是阿耶?可他明明说出了阿翁与阿耶的名字,还说唐太宗……”

李怀安似乎反应过来什么,惊讶地看向李世民:“那是阿翁的庙号?”

庙号从何而来?死了才会有。

众人侧目:这话你也能出口,你小子可真敢!

不过有一点确实很诡异,明明这女子字字句句说的似乎都是“李世民”与“李承乾”,可为什么如此陌生,如此不同?

李世民灵光一闪,仿佛想到什么,下意识看向李承乾,但见李承乾双眸沉静,一派淡定。

视频仍在继续,女子喝了口茶,接着说。

【如果清太子胤礽的失败在于帝王年迈而太子强壮,皇权欲望将父子二人从亲密无间转变为相疑忌惮,那么李承乾的失败我觉得很大原因在于教育。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六边形战士,所谓六边形战士就是哪哪都强,没有短板。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上阵打仗,战术策略,皇权帝术,行政能力一样不差。但差就差在他不会养孩子。

养孩子是一门大学问,可惜李世民不懂。他不疼爱李承乾吗?非也。对于长孙皇后所出子女,他每个都疼爱入骨。在他的思想中,膝下子女大概只分为两种,一种是观音婢生的,另一种统称为其他女人生的。

李承乾作为嫡长,他更是寄予厚望,甚至幼年就让陆德明孔颖达这等大儒做他的老师,可见其重视程度。尤其后来李世民还不断为之加码,于志宁,张玄素,杜正伦等全往东宫送。

这些人随便拧出一个都是了不得的人物。他们在经史教学上无可厚非,但作为老师,难道只有教书这一项职责吗?

不。教书育人。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太子之师不仅承担着教授太子学业之职,更承担着引领太子立身之责。

他们该是太子人生途上的领路人。可他们做到领路了吗?】

女子一声低不可闻的轻嗤。

【他们关注着太子,观察着太子,防止太子做出一切不符合身份的事,杜绝太子所有可能走歪的行为。他们以此为目标,兢兢业业,劝谏不息,规劝不止。

李承乾稍有不慎,他们便激情高昂,血脉偾张。盖个房子说奢华,与宦官玩乐说是秦二世。秦二世之比何其严重,但他们张口就来,全然没想过这样的评价对于李承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受到怎样的伤害。

好,如果这些尚且能说李承乾确实盖了房子算得上“大兴土木”,与宦官玩乐算得上“荒诞丧志”,那么私下劝导也好,苦口婆心也罢,都还能说是为李承乾好。但他们直接训诫,甚至当着东宫众多奴仆的面算什么?这种做法将储君的脸面置于何地?

太子乳母劝说太子年纪已长,不宜如此当面痛加指责,孔颖达便表示我“死无所恨”,结果就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呵,呵呵。真的是小刀揦屁股,开眼了。】

女子深吸一口气,舒缓了下情绪。

【就问这种老师,这种臣子,谁受得了。偏偏李世民不觉得有问题,反而给予嘉奖。但凡有人指出太子的错处,他就觉得:啊,这是在时时刻刻敦促太子啊,你干得对。

艹!我真的想爆粗口了。我知道我国自古以来父母大多崇尚打击教育,也就是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

可如果李世民对谁都这样,或许李承乾还能自我安慰,自家阿耶就是如此。可他不是!

李世民在养儿子方面就是个妥妥的双标!

李承乾受了委屈,他说你们劝谏得对。可轮到李泰,别人随便打个小报告说有人对李泰不敬,他就气冲冲把朝中重臣都叫过来严词质问给李泰撑腰,其中甚至包括房玄龄与魏征。

李泰要什么他给什么,还让其修魏王池与魏王堤,用以见证他们的父子之情。年岁到了也不让他就藩,强硬留在身边。其他逾制之事更是不胜枚举。

譬如他经常赏赐东西给李泰,赏赐的多了,甚至李泰所得所用都超过了东宫分例,他想的办法不是纠正错误,而是直接下令让李承乾不必遵循太子分例。

我要是李承乾,我给你个眼神你自己体会好吗!】

众人:……

李世民再次下意识去看李承乾,李承乾是真的给了他一个眼神让他自己体会。而李泰微微蹙眉,眸中探究不定,疑惑不解。

李治李蕴宁低头深思,李怀安一双眼珠子骨碌碌转动,目光在李世民李承乾李泰之间扫来扫去,极不安分。

【如果只是这些还罢了,我觉得最关键在于李承乾的足疾。足疾从何而来,是意外还是疾病,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李承乾因此瘸了腿。

一个正常人突然因某种原因瘸了腿都会难以接受,甚至沉寂抑郁,更何况是一个太子。他的压力只会更大。试问史上可有瘸腿的太子?

没有。更没有瘸腿的帝王。他所面临的局势更加复杂而严峻。可是对于这些,李世民的处理方式是又给东宫塞了一批重臣辅佐,想要借此向众人表明他没有因为李承乾瘸腿就要废了他的心思。

可是他从没想过这个时候的李承乾需要什么。李承乾需要的是安慰与引导,是有个人来拉他一把,把他从瘸腿的心理阴霾中拉出来啊。

李世民自以为是的对李承乾好,却不知正是他的这种“好”将李承乾推向了深渊。

在他瘸了腿面临人生困境,面临重大转折之时,这些老师非但没有一个真正去了解他的心境,去试着开解他,帮助他,反而只在意他有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一个所谓合格的储君,对他更加严苛,规劝直谏之举更为频繁。

说白了,跟拿他刷业绩似的。李承乾就在这样的处境中心态逐渐失衡,从而走向“叛逆”。可他越是“叛逆”,“老师”们劝谏的越多,于是开启恶性循环。

而这期间,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不减反增。

李世民自己或许并没有易储的心思。熟不知他对李泰的宠爱,尤其是对李承乾与李泰教育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给予了李泰错误的信息,滋长了他的野心,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取代李承乾,尤其是在李承乾瘸腿陷入困顿,步步出错之后。

昔日同胞兄弟就此反目,你想搞死我,我想弄死你。总之最后的结局就是李承乾走向谋反,失败被废,贬为庶人。

这个时候李世民才恍然察觉两个儿子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为了保全两个儿子的命,他不得不选了李治做太子。俗称捡漏王。】

李治:!!!

吃瓜居然吃到自己身上?

数双眼睛看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