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新手法医 第463节(1 / 2)

加入书签

毕竟祁连山上泉水是非常多的,一个是山顶的雪山融化,还有就是山体内的这种暗河,可这里海拔高,温度低,并没有系统地探查过。

而且九十年代之后,封山禁牧,很少有人在山坡上放牧,当然有偷偷上来的,装作听不懂普通话的人不少,所以这个禁牧,大多都是不允许靠近山体主脉。”

周宁点点头。

“明白了,为了防火,也为了让山林恢复生态逆转,不过祁连山山脉太长了,也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封山禁牧,不过南麓周边的山脉有人放牧,但主脉没人上去,我们这个洞却正好靠近主脉,是这个意思吧?”

崔馆长长吁一口气。

“就这个意思,一会儿我在前面跟着你们走,如果找到暗河,我也带了装备,只是不知道这个洞是否向南有出口,虽然有风,可这不表示,它是穿透山脉的洞,有可能在雪线以上有裂隙,那样我们就要及时撤离。”

“可以,我们听你们的。”

“放心,我请来的这个个省考古队的专家,带着专业设备,到时候可以探查一下,他们带着激光雷达扫描成像仪,别说是洞穴的走向和形态,就是这里面的矿藏,也可以进行分析的。”

周宁笑了,很少接触这样的事儿,而且这次的案子,怎么都觉得像探险,这也是周宁欠缺的经验,能有人配合,还是这样高精尖的技术设备,他当然不会拒绝。

“好,那咱们就上山吧,上去后分组开始行进,另外东侧那个佛像洞穴,你们是否进行检查,里面的佛像,还有壁画什么的,断代上是否有什么判断吗?”

崔馆长叹息一声,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让周宁有些不解,崔馆长伸手,抓着身侧经过的一个小老头。

“别走冯老,正好周主任问,东侧洞中洞里面的佛像断代的问题,你这边有什么想法吗?”

第六百一十二章 探险

老头叹息一声,推了推瓶底厚的眼镜。

“这个我只能说,从图片上看,石刻才会描金的形态手法推断,晚于三十三天石窟群,最初的建造时间,毕竟这个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三十三天最初的建筑,能考证的就是在十六国北凉时期,距离地面最高处四十三米,七层二十一窟,层峦叠嶂,当然现今留下的,大多都是后世修复出来的,毕竟佛像还有很多壁画完全损毁。

有证可靠的完成年代,在明初……不对1423年之后应该算明中叶,因为我们在陇右省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当地的一部县志,上面有准确年份的记载,可以断定1423年三十三天石窟第七层建成香火鼎盛。

至于这个,说句实话,看起来太新了,雕刻的手法,还有彩绘,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去描述,别的我没见到实物,我不好辨别,但这些棺木,上面油漆勾勒的痕迹还有淌下来的部分,这个略显敷衍,敷衍啊!

说实话,陇右省虽然不是考古大省,但当地各民族的墓葬还有大型发掘现场,我跟着去了不少,即便不是达官显贵的棺木上,也不会出现双眼皮儿的油漆印迹,何况是这样流淌下来的。”

周宁听懂了,看来这位专家,是去甘州市博物馆,看了之前取出来的棺木,当时在洞中,他确实没有仔细观察,上面的花纹是否有油漆流淌的痕迹,不过看了几个都非常精美,而且完全是叙事风格的漆画。

还以为能在他们身上,得到点儿线索,这一下子否定古迹的判断,让周宁有些错愕。

就在周宁沉默的片刻,不知是风吹动,还是因为包裹那些棺木的苫布被掀动,一阵风沙吹拂,苫布被掀起来一角,棺木裸露出来。

那个专家抬眼的时候,正好看到这一幕。

他顿了一下,随后直接朝着这些棺木冲过去,急切地动作,脚下都没踩稳,还推开要扶着他的青年,仔细观察上面的花纹,举着放大镜查看起来。

大赵笑嘻嘻地凑过来,朝着周宁一挑眉,凑到周宁耳边说道:

“瞧见没上头了,估计运送回去的棺木,不是最前面的几个,花纹还有上面图案的叙事没有连贯性,甚至是非常匆忙,这玩意很容易理解,毕竟博野古都被灭了。”

崔馆长在一侧跟着点头,不知是不是被市里领导给教育的好,反正现在是没了当时见到的那些臭毛病,还非常的谦虚谨慎。

“这个专家,是真专家,不过我们运送回去的那个棺木,是最后一个,因为拆除那个下方支撑的木梁,需要从最后一个拆起,我还真没注意那个棺木上有什么双眼皮儿的油漆印记。”

大赵忍着笑。

“瞧着冯老还需要看一会儿,我先招呼着咱们的人,准备爬山吧,虽然有木梯,上去也需要时间的。”

周宁点点头,众人卸车开始排队,准备上山,崔馆长见冯老还没结束,赶紧去催了一下,他这才意犹未尽地跟着过来,完全没了之前的那份傲然,反而是不断翻看相机里面的照片。

见周宁看过去,冯老赶紧拱手,完全老一辈的做派,这动作把周宁吓一跳。

“老爷子,这是干嘛?”

“我这个糟老头子妄言了,我刚才给所有棺木拍了照片,这里面是六个,应该是有一个在途中运输,而甘州博物馆内存放着那个,估计是八个棺木的最后一个,上面的描绘很潦草,油漆填色还有描金都感觉匆匆忙忙。

这样的事情,无论在墓葬,还是壁画的描绘中,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我们查看过很多壁画,有修改错误的痕迹,而且壁画的彩绘是分层的,时隔多少年需要重新做一遍,就类似我们现在保存的方式,修旧为旧,我不知道这么说你能理解吗?”

“我听懂了,冯老的意思是,单纯从工艺,还有仓促的手法看,这不像古代的手法,这些我们不懂,专业的事专业的人来做,我想你亲自见到洞里面的景象,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咱们赶紧出发吧。”

冯老赶紧点头,整理好自己的背包和物品,周宁已经走到队伍前面,举着一个喇叭,直接说道:

“分组的安排,出发前就已经说好,上去后,该去取蚕茧的,就去取,该检查外围主洞和两个洞中洞的也分头去,南行探查的第一组,请跟紧我们的速度,为了节省体力,我们一组先上去,每隔十分钟上去一组,现在开始出发。”

所有人动了起来,冯老没再去看相机里面的图片,也没去盯着棺木看,此时他恨不得飞上去。

这次攀爬的速度很快,准备充分,路径也不用选,还做了木梯,二十多分钟就到达洞口,这里已经搭建了一个平台,可以在山坳的位置,直接用滑轮悬吊物品。

几人进入洞内,大多数人都带着类似矿灯的装置,周宁他们带着特制的眼镜灯,稍微休息了五分钟,冯老跑去看了那些佛像壁画,众人这才朝着棺木南侧那个洞穴出发。

洞口不小,一米五米宽不到两米高,进入通道后,走过一段狭窄的通道,逐渐宽敞起来,而且很明显脚下在上坡。

行进了几百米,能够听到清晰的水声,此时前方的大赵停下脚步,周宁赶紧凑过去,这里大的强光手电似乎都照不到边际。

“发现什么了?”

大赵指着前方的黑暗处,举着强光手电说道:

“前面百米外,就不是人工开凿的痕迹了,看起来很宽阔,这里地上有木头,不是很长,散落在周围,地上这些碎渣子,仔细看看也是腐败后的木头,看起来很多,也很有年头,冯老过来看一眼吧。”

冯老脚步轻快,凑到近前,他左右看看这才看向那些木头,随后前进几步,观察了一下这个空间,又来回拿起来木头仔细观察了一下。

“跟我猜想的差不多,这里是山体中空的一个间隙,那些木头,应该是运输棺木用的,地上踩起来柔软的部分,都是腐败的碎屑,这些木头应该是就地取材,这些没有腐败的,都是杉木,就是洞口掉落的那棵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