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御煞 第262节(1 / 2)

加入书签

“哦……”

师雨亭也想明白,青荷到底是哪里来的这么大气势,只是那须弥之力的厚重帷幕再度合拢。

朦胧模糊之间,师雨亭的心绪便像是那雾霭烟霞一样,极尽繁复的纠缠着,可却无有一丝一缕是能摘得清楚的。

于是,同样的《白玉笛曲》奏响,应和着的,却是两般截然不同的惊鸿舞蹈。

蕊宫阆苑。

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

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

柳腰轻,莺舌啭。

逍遥烟浪谁羁绊。

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

却驾彩鸾,芙蓉斜盼。

愿年年,陪此宴。

……

此时间,楚维阳的泥丸宫内,那悬照的《尸解炼形图》之中。

伴随着须弥之风回旋,乍看去时,是四野八荒尽都剧烈的震动着!真正的地龙翻滚,真正的万仞山岳溃形!

那连绵的轰隆声,几如雷霆一样,响彻着这方似虚似实的天地间。

只是伴随着这般轰隆变化,很快,五岳的山势,开始在这般的震动之中,渐渐地改变了其形,以外相调整着五岳之间的风水堪舆,进而以风水堪舆的细节变化,勾连其符阵功果,又以符阵,映照于诸法,映照于五行。

分明除却那震动本身,一切的变化都显得极尽细微,可也正视着细微的调整,遂教楚维阳的道图世界,愈显得绵密而紧实!

那虚的一面,似是因之而减去一分。

那实的一面,似是因之而增上一分。

楚维阳也很清楚,不同于昔年时,每一步修法的增加,映照在道图上面都会是开天辟地一般的变化,往后,纵然是极大的进益和蜕变与升华,但只要根基上没有天翻地覆的改变,往后再映照于道图上的时候,往往便会是极尽于细微的纤毫变化。

也愈是在这纤毫之间,愈是见得楚维阳的浑厚功力所在!

而与此同时,那洞开门扉的紫金蟾宫内,一道幽光自师雨亭的神形腰间腾跃而起。

再看去时,那最早的符咒凝练成的玉佩,随即在不断的幽光汇聚之中,凝聚成了一道朦胧的神形,紧接着,那身形凝实,最后是青荷从中走出。

分明是刚刚蜕形,可是这一刻,偌大道宫之中的诸般玄景,青荷却看也不看,直直走向了那玄龟法坛的另一边,大半个身子朝着楚维阳,遂跪坐,正与齐飞琼的身形一般,分侍在两旁。

只是不同于齐飞琼的恭谨而垂首,青荷反而将头高高的昂起,将细长的脖颈展露在楚维阳的手边,更用那一双满蕴着痴情的目光,长久地看向楚维阳神形的脸庞。

……

是日,百花楼嫡传弟子青荷,得享仙缘,叩开筑基境界门扉,正式成为此代百花楼道子!

至于散修五毒道人,琅霄山主,因乐道偶有所感悟,得元宫一炁,侥幸,晋升入筑基境界六层,此进益微末,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326章 蕊宫阆苑听帝乐(下)

翌日,道宫内,整座处,楚维阳正趺坐于蒲团之上,身形清瘦,复有缥缈之姿,浑似是只消下一瞬,便要御风而起,身形袅娜而步虚,以烟霞为依凭。

但同样的,这会儿无端的有着香风兀自回旋着,牵引着那仍旧显照的穹顶处的五色天河,继而将一道道精纯的灵光裹挟到了楚维阳这里来,教道人轻而易举的吞纳,而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楚维阳复又端坐的安然,如巍峨山岳,扎根于厚土之中,八风不动,安稳坐定。

老实说,楚维阳借着一道元宫一炁,哪怕是因之而晋升筑基境界六层,哪怕在将青荷这里晋升筑基境界的全数元气的耗用都算上,于这一道无上宝材的部分底蕴引动自然之象凝练成的五色长河而言,都只是真正的杯水车薪。

可惜了,那日里宝鼎的外象被刘玄甫轻而易举的毁去,否则,有着这道五色长河,许是那宝器还有补救的机会。

但此刻,便也只能这般暴殄天物的处理了。

青荷在叩开了那道门扉之后,便长久的在木屏风的后面闭关自行养炼去了,浑如楚维阳,早先时在跻身筑基境界的时候,都曾经有过长久时日的养炼,如今轮到青荷时,自然也不会有甚么折扣可言。

两人参合三元,同源的道与法,只是教气机的交织与共鸣更为圆融一些而已,真正的效用,仍旧只是帮青荷将那道门扉叩开一道缝隙而已,至于如何推门而入,如何将道途上的步履踏的坚实,这些尽都是青荷一人的事情。

这阴阳大道的局限便也在于此,有裨益,且能切实的夯实人根基与底蕴,乃至于增长修为,但是真正关键的那几步路,却无法替代着谁走出。

当然,此时间,同样有须弥之力,牵引着那五色天河,朝着木屏风和须弥之力化作的厚重帷幕后面垂落而去。

有了这样极尽丰沛的灵光与元气,许是能够削减去许多的水磨工夫。

而同样的,饶是晋升了筑基境界六层,楚维阳对于五行毒煞道法的养炼仍旧在持续着。

此时间不断的吞吐灵光与元气,这是楚维阳在五行功法一遍遍的运转之间,找寻着诸道法相平衡,相和谐之处。

毕竟,昔年的玄冥丹鼎一脉,一定是有着一套又一套完整的修法的,而且历经这圣宗一代又一代先贤的传承与自我体悟打磨,这一套又一套的修法,一定是在道与法功诀修持的层面上,便已经将五行圆融相谐的底子打磨至圆融。

但到了楚维阳这儿,只一部《五脏食气精诀》乃是根基古法,余下诸法,映照于五行之中,只有一部《云霁经》乃是盘王宗传承,一部《木巢经》疑似同是圣宗传承,却不见得是一脉相匹配的功诀。

余下三部,更是东拼西凑,散装而来,如《净土经》这般,说是源自于散修,乃至于在散修之中都失传了去,怕是那浩如烟海的光阴岁月里已经极难追溯,教人无从再探究真正的跟脚。

因而,虽然同样是无上品阶的功诀,可是修持起来,总是因着细节的不同,许是这里繁浩些,那里精纯些,便体现出了五炁兜转间的参差。

细节、相性上的些微不同,便是须得教楚维阳一点点打磨的关隘与要旨所在。

否则,楚维阳如今兼具五行,此间五行道法流转,自然是通畅矣,但想要做到生息不歇的地步,便须得先一步做到五行的平衡,底蕴上的平衡,还有增减之间的平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