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成为敌国郡主后 第99节(2 / 2)

加入书签

明湘在桓悦怀里挣了挣:“要——”

她话未说完,桓悦已经扬声:“放下,出去。”

琳琅进退两难,一时不知道该听郡主的话,还是奉圣命退出去——她一向是事事以郡主为先的,然而只看屏风上那影影绰绰的交叠人影,以及今日晨起时郡主的倦色和残留的痕迹,就能猜出他们现在在干什么。

屏风后,明湘抬眼看向桓悦,眼神中的意思非常明确:还不放开?

桓悦亲昵地垂下头,唇齿贴在明湘耳畔,用气声道:“皇姐故意的,是不是?”

明湘神情似笑非笑,俨然是默认了。

“我偏不。”桓悦笑吟吟道。

第112章

“好啊。”

最终打破了满室旖旎的是战战兢兢敲门而入的喻和公公。

喻和公公一向是个谨慎小心的性子, 明知道皇帝和永乐郡主同在一处,无事是再不肯去惊扰的,但兵部尚书还在等着求见, 手里拿着战报, 喻和公公左思右想,终究不敢误了军国大事,只好壮着胆子战战兢兢去敲门。

桓悦接连两次被打断,就是再好的性子也要恼了。偏偏喻和不是无的放矢的人, 柳恪行正在文德殿外等着面圣。

以桓悦的性格,是绝不会青天白日为了些床帷之事,耽误了紧急军务的。他怨气深重地整理好散乱的衣裳,转头看见明湘伏在椅中,笑的几乎要咳嗽起来,终于忍不住, 抬手恨恨在明湘腮边捏了一把。

琳琅倒是如蒙大赦, 忙不迭上来接手了桓悦之前未做完的工作。她并不是明湘身边专司梳头的侍女, 不过能当上明湘身边首屈一指最为信任的亲信,那是什么都要会上一点的, 不多时就给明湘挽了个松松的发髻。

明湘伏在椅背上,任凭琳琅摆弄好她的头发,捧来一面小镜请她过目。她只朝镜中瞥了一眼, 觉得还算能入目, 便不再多花心思在头发上,见桓悦整理好衣裳,怨气十足地捏她的脸, 往后避了避躲开桓悦的魔爪, 一手支颐懒懒道:“我随你过去如何?”

桓悦动作一顿, 半含意外地道:“好啊。”

于是在文德殿等候面圣的柳尚书,这一等就等来了两个人。

桓悦从前初登大位之时,明湘在文德殿后旁听过很长一段时间。她十分自然地便在屏风后落座,一如从前那般。倒是柳恪行进殿时,打眼一见屏风后坐着一道人影,还吓了一跳。

桓悦在御座上将他的神情看得清楚,开口道:“皇姐也在。”

柳恪行在心里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转向屏风一礼,明湘便也起身还礼,旋即落座。

走完全套礼数,柳恪行就开始说起求见的正事。

他先将手中捧着盛放机密要务的匣子递给内侍,由内侍呈上去,然后开口就道:“皇上,半个时辰前,左军急报到了——陈桥帐下建威将军赵祺,于双川渡偷袭左军,左军驻双川渡者死伤逾百。”

桓悦眉头拧起,却并未轻易开口,而是接了急报,自己一字字看完,才冷声道:“华一平的脑子里装的全是稻草吗?”

方才柳恪行说的,是他自己看完急报后高度提炼概括的产物,这封急报是左军将领华一平自己写的,打了败仗的就是他,当然不会在呈递京中的急报里写自己败的如何凄惨,而是巧妙地春秋笔法意图减轻责任。

但问题是,再怎么春秋笔法,打了败仗就是打了败仗,任是如椽妙笔,也不能把败仗给写成胜仗——那叫欺君,华一平真敢这么干,就可以拎着全家老小的脑袋一起等待皇帝秋后算账了。

皇帝的怒火不是冲着自己来的,柳恪行当然不肯去顶这个雷,于是只虚弱地替华一平辩解了一句:“据闻赵祺是南齐赵太后的嫡亲侄子,宁陵赵氏嫡系年轻一代极受重视的儿郎,想来确非易于之辈。”

柳恪行简单概括了一句死伤逾百,事实上急报中写道,左军战死者达百人,伤者二百余人,加起来就是三百多人——而驻守双川渡的,一共才一千五百人!

更离谱的是,华一平羞答答在急报中写,赵祺用兵诡诈,伺机偷袭——偷袭注重的就是一个偷字,大张旗鼓带着成千上万拥进双川渡那个巴掌大的地方,那叫强攻!

赵祺带去的人,统共不过五百——作为吃了败仗的这一方,华一平肯定不会故意把敌人写少,这个五百恐怕还是硬凑了水分的数字,即使不再往下砍,那也意味着赵祺用五百人去打一千五百人,打死打伤了三百多人,最后带着自己那五百人以一个极小的伤亡数全身而退。

有些话柳恪行没说出口,但在场的人心里都清楚:死伤这三百人对大晋军中的人数影响不大,但对大晋军中的士气影响很大。

两军对阵最重军心,此次赵祺率区区五百兵力偷袭一千五百人,杀伤三百人后以极小的伤亡全身而退,这死伤的三百人本身影响不了大势,但赵祺以这种形同鬼魅的战术突袭而至,必然会减损大晋军心士气。

急报从桓悦手里又传到了屏风后的明湘手里,饶是永乐郡主不大知兵,也看得眉头紧蹙:“双川渡这个地方我记得着实要紧,怎么才派了一千五百人?”

南北两朝隔江而对,开战之后,争夺过江渡口就成了极其要紧的事。目前大晋领兵的主将定国公正和南齐主力对峙在镇远关外,而一些规模更小的渡口,则由将领分别带兵驻守。

其中,双川渡的位置格外重要,因为它在一个江水交汇的位置。郦水自江南岸汇入江中,南齐运送粮草时,时常借郦水这条水路而来,再分送往附近各处营地。换句话说,只要牢牢占据双川渡,借此为媒转渡江南,就有机会截断南齐其中一条粮草线。

和粮草相比,马都不是那么重要了。没有马,还能组建步兵,没有粮草,士兵们可就只能活活饿死——或许不到饿死,就已经哗变了。

这是大晋必须守住,并且力争以此为跳板更进一步的关口,当然也是南朝千方百计要争取的关口。而这样一个双方必争之地,居然只派了一千五百人驻守?

柳恪行道:“郡主不知,双川渡在郦水之北,长陵之南,附近地形呈葫芦状,多丘陵,而双川渡,正在葫芦南边小头的顶上。”

他只消提上一句,明湘顿时意会过来:“粮草难运?”

“不止如此。”柳恪行苦笑道,“双川渡位置紧要却狭小,能塞下一千五百人已经是极限了。”

他虽然和华一平没什么交情,却不得不说句实话。双川渡那里本来就不是繁华广阔之地,住在那里的除了朝廷历来派驻的驻军,就只有几十户渔民,规模甚至凑不够一个成气候的镇子,安置一千五百人驻守,确实已经到了极限。

明湘没有听见桓悦提出异议,就明白柳恪行所言非虚。军务非她所长,她在屏风后微微颔首,不再多言。

华一平没有直接陈书皇帝的资格,这封急报由他递到主帅定国公处,再由定国公转呈京中。急报末尾除了华一平的署名,还有定国公的章,以及定国公请罪的言辞。

见桓悦没有立刻发作的意思,柳恪行连忙又把第二件事拿出来说。

第二件事是个喜事,七日前定国公麾下一支直属的轻骑外出照例巡视,在镇原关南的季阳滩边意外碰见了一支鬼鬼祟祟的南朝斥候队伍,看见大晋的军队转头就要逃跑,未遂,差点全军覆没,最后只有寥寥几人逃出生天,其他全成了大晋轻骑的战功。

这一击斩首几十,算是意外之喜,定国公本拟压上一压,等大胜时一并报回京中,额外多计些功劳。岂料双川渡突然被南齐打了个措手不及,定国公干脆把功劳一同报上来,以求减轻皇帝的不悦。

桓悦的面色缓和些许:“果然大功,令定国公另外上折子为其叙功,各赐素缎十匹,待来日凯旋,朕再厚赐他们。”

绸缎布匹在民间和金银一样,是能直接拿来花销的,十匹素缎折成银子是极厚重的一笔赏赐,斩首数量再多上三倍都未必值这个价钱。

桓悦厚赐他们,实际上是取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意思,是为了鼓舞军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