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成为敌国郡主后 第119节(2 / 2)

加入书签

明湘的封号虽然已经改为永乐,但采莲司和鸾仪卫针锋相对数年,一直称呼她为湘平郡主, 至今仍然改不过来。

陆兰之扬起眉, 是个示意说下去的表情。

幕僚遂翻开手中文书, 整理思路后开口道:“其一,据六日前派入北晋京城的睡莲‘鸿光’传讯, 早在谣言传至京城前,皇帝已经广发圣旨,传湘平郡主回京自辩, 致使本未传至京城的谣言反而在京城沸沸扬扬, 可见这是有意借此打压湘平郡主。”

“其二。”幕僚昂首挺胸,断然道,“湘平郡主于三日前被召回京中, 虽以召唤名义将其带回京, 实际上出行规制均与郡主品级不符, 由此,皇帝与湘平郡主的不睦,实际上已经袒露无遗。”

“第三。”

幕僚刚说了个开头,忽的被书案后的陆兰之打断了:“不必赘言,你说,此事有几成可能成功?”

幕僚语气坚定地道:“三成。”

其他两位幕僚:???

站在陆兰之身边的镇抚使:???

你说得好像成功唾手可得,结果只有三成成功率?

陆兰之反倒笑了:“哦?”

幕僚从容答道:“真假郡主一事,如果按原计划执行,卑职可说有五成几率,但现在……因为提前了,计划大改。”

计划提前的缘故,当然是皇帝不断催促,然而幕僚只是个普通的寒门子弟出身,他不敢语涉天家,只好微微一顿,接着说:“所以,现在看来,如果要想坐实照影姑娘的郡主身份,怕是一成可能都没有,但如果只是借此挑动北晋朝廷内乱,卑职以为,足有三成可能。”

他停了片刻,又补充道:“如果再退一步,只是让鸾仪卫暂时无暇在我大齐作乱,被迫退出南北战事,卑职以为足有七成可能!”

陆兰之微微颔首。

幕僚顿时大为振奋。

陆兰之言简意赅地鼓励了他们几句,令他们继续回去研读文书。待三名幕僚退出去之后,镇抚使才遗憾地叹了口气:“只有三成……”

“是七成。”陆兰之淡淡道,“你本末倒置了,湘平郡主个人的生死祸福,对两军交战没有任何意义,她手里掌握的鸾仪卫,才是对我朝最大的威胁。”

陆兰之实际上并不在乎湘平郡主的死活,能杀了她,当然是一劳永逸,再好不过。杀不了她,让鸾仪卫在声讨中暂时退出朝野,也很不坏。

镇抚使叹气道:“大人此言有理,只是……只是属下心里总觉得不安,湘平郡主扶立北朝皇帝的功劳还摆在那里,会不会生出什么变数?今年年初,湘平郡主又立了救驾之功,致使我们没能借机辖制住她。”

陆兰之坦然回答:“有可能,但不大,北朝皇帝可能会放她一条性命,北朝朝臣呢?”

“做暗探没有好下场。”陆兰之微笑道,“皇帝防备、朝臣忌惮、百姓畏之如虎——看看采莲司历代正使,哪个得以善终?”

镇抚使倏然止声。

陆兰之仍然在微笑,只是那笑容愈发平板,像是在纸上画出来的。

.

大晋,京城

一大早,城门口已经汇集起了许多等着进城的人。随着两扇高逾数丈的城门缓缓打开,所有人下意识地朝城门内涌去。

城门卫高声呼喝,横枪阻拦,终于令人群勉勉强强排成了两列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从城楼上看去,半明半昧的天光下,人群在数丈的城门之下,小的像是两排蚂蚁。

正在这时,远处尚未完全亮起的天色里,撞入了另一道突兀的色彩。

城楼上的城门卫定睛望去,只见一队军士簇拥着数辆马车,从远处的官道上驶来。

永乐郡主回京了。

今日早朝。

百官赶到御门前,等候许久,一直到了朝会快要开始时,都未见一向勤政的皇帝驾临。

人群渐渐议论起来,正在这时,皇帝身边的内侍喻九公公疾步自远处宫道上赶来,赶到近前,高声道:“皇上口谕,今日不朝——”

今日不朝?

为首的新任首辅兼吏部尚书王宣上前一步,拱手道:“敢问公公今日为何不朝,莫非圣体有恙?”

喻九看向他,并不遮掩,笑道:“今日永乐郡主归京。”

人群中不免再度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议论声。

自皇帝登基以来,对永乐郡主这位皇姐的偏爱看重毫不遮掩,更换封地、准许参政这样的大事都二话不说允准,为了立刻见到永乐郡主免一日朝会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是,结合近来京城中被皇帝亲手扩大、搅扰的众人皆知的流言,似乎又显得有些怪异。

朝臣公认,如今御座上的少年皇帝实在是个温和谦虚又善于纳谏的明君,唯独被部分朝臣看不惯的,就是他对堂姐永乐郡主的过分忍让。在部分朝臣眼里,永乐郡主固然有扶立之功,但女子干政乃是牝鸡司晨,乃是取死之道,了不得加封她的封地、恩荫她的夫君子嗣,怎么能允许她掌控鸾仪卫这样要紧的机构,更堂而皇之将手伸进朝野之中呢?

永乐郡主的身后,固然有一张她精心结出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关系网,但这朝中有更多的人希望她倒下。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个女人,更因为利益的这张饼一共只有这么大,永乐郡主倒下了,属于她的那一部分自然就要落到别人手中。

因此在皇帝明发圣旨,召永乐郡主回京之后,许多人是抱着欣喜若狂的心态的——我就知道!我就知道!皇帝怎么能容忍鸾仪卫这样锋利的刀握在她的手中?看啊!这不是明明白白传达出的、要向永乐郡主斩下屠刀的表现吗?

但更多人是清醒的,南北开战正在紧要关头,这个时候对永乐郡主开刀,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因此一时间,朝野间的风向居然变得十分奇怪——很多与永乐郡主关系不睦的老臣,反而沉默下来,倒是部分向永乐郡主靠拢的年轻臣子,还看不清形势。

朝臣们的心思,桓悦暂时没有心情去探究。

他立在福宁殿的寝殿里,上朝的常服穿了一半接到明湘入京的消息又换了下来,喻和领着一群内侍,正捧着数个托盘的衣裳来由桓悦挑选。

喻和公公不知哪里来的自信,觉得自己作为为数不多知道皇帝与永乐郡主不伦之情的内侍,乃是皇帝的心腹内官,对皇帝的心思把握的很好。见桓悦迟迟不开口指定,以为皇帝不满意,连忙道:“奴才再去取新的来。”

桓悦回过神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