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4节(1 / 2)

加入书签

而今日,父皇突然提起一直闭口不谈的母妃,只能说明,父皇的心更加偏向了自己。

“彦逐,昨夜朕梦到了你的母妃。阿柔薨逝这么多年一直未曾入梦,我以为她是因为恨朕,不肯相见。”皇帝叹息道,“她现在肯见朕,是不是说明她已经原谅朕了?彦逐,你可曾梦到过你母妃?”

李彦逐抬头看皇帝,知道他想听什么样的答案,可母亲入梦之时都未曾对他说过任何话,只是将幼年的他拦在怀中,哼唱着摇篮曲。

他知晓母妃的死和外祖父的死有很大关系,幼时听宫里的老嬷嬷说,母妃当时刚生下他,不顾天寒地冻求见父皇开恩,谁知跪了一天一夜,得来的是外祖父被处死的消息,昏过去后便一直卧床不起,直到薨逝。

所以这么多年父皇对母妃的死一直很愧疚,他想要一个答案宽心,但现在李彦逐明白,这份愧疚就是自己的武器,他需得好好利用。

“回父皇,儿臣时常梦见母妃,就在儿臣要离开庆城的前一日,儿臣梦到了母妃,那日的梦很特别,儿臣至今记忆犹新。母妃告诉儿臣,不想再看见儿臣忍受病痛的折磨,让儿臣留在庆城等待机缘,不可离去。还告诉儿臣消除病痛后,要替她好好照顾父皇和姨母,还说,对父皇有爱有恨,无法原谅,却也割舍不下。”

第七十八章

之前他或许会直接告知父皇他想要的答案, 但如今他明白,爱慕一个人是何种心情,父皇若曾真心爱过母妃, 就不会对他说的这些话无动于衷,其实原不原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母妃心里不论多么恨父皇, 都无法割舍这份情感。

他就是要父皇更加愧疚!

皇帝坐在龙椅上,沉默许久才道:“你可知朕为何疏远太子?”

李彦逐不知父皇为何这么问,思索片刻道:“其实儿臣这几日既欢喜又惶恐, 欢喜父皇愿意让儿臣时常入宫陪伴, 能让儿臣尽孝道, 又因自儿臣从召国回来后, 父皇似是不愿看见儿臣,儿臣十分惶恐。至于太子,皇兄为父皇分担朝政, 又对父皇极为孝顺,很得朝臣赞赏,若是因为儿臣让父皇疏远了皇兄, 还望父皇今后多亲近皇兄。”

“太子他孝顺?”皇帝冷笑一声, “想必云林寺后山的巫蛊之事你也听说了,你说说他们二人究竟是谁要诅咒朕?”

原来是因为此事, 皇帝生性多疑, 他设下此局就是想让他们三人彼此生疑。

“儿臣不知。”

皇帝道:“此事到今日朕还心有疑惑,究竟是谁陷害谁, 又是谁要诅咒朕早死!”

将五皇子贬为庶人, 是李彦逐没有想到的, 看来他高估了皇帝对五皇子的父子之情。

巫蛊之祸的可疑之处就在于, 分明是五皇子前来禀告的,挖开作法之地后,出现的草人偶里,却有着太子的生辰。

究竟是五皇子做了局,太子事先知道了,于是将计就计,将自己的生辰草人偶也放了进去,还是原本就是太子想要诅咒皇帝早死,让五皇子知道了,事情暴露,太子这才将自己生辰草人偶也放了进去诬陷给五皇子?

其实这很好判断,只要看草人偶的新旧就好,所以,李彦逐故意让了悟禅师放了一个稍新一些的草人偶当作太子的。

只可惜当时皇帝正在气头上,又是个深夜,皇帝根本没多想,在看到那三个草人偶时,怒意占据了理智,贬了五皇子为废人。

由此可知,在此之前,皇帝肯定已经对五皇子诸多不满,才会在当下做出那样的判断。

太子之所以自小被立为太子,定是被皇帝看中的,而五皇子不论从行事作为,还是处理朝政上都比不上太子,靠着皇后母家的支持,这么多年一直同太子争夺皇位。

其实,若皇帝想改立五皇子为太子,早在现皇后登上后位不久就改立了,又何苦这么多年过去了,五皇子丝毫没有撼动过李彦屹东宫主人的位置。

皇帝不是没想过换太子的,那场召国之战本意就是为了得胜回朝后,用赫赫战功让李彦逐名正言顺入主东宫,只不过那场战事……成了皇帝心里无法逾越的噩梦。

之所以不去管两个兄弟之间的争夺,也是皇帝考验太子的一种方式,只可惜,他没看到太子的智慧,只看到两兄弟不断展露的卑劣品质。

太子刺杀六儿,他虽已经让人查清,但为了大兴国皇族的脸面,还是选择隐忍不发,但随着他的身子一天不日一天,两兄弟争夺皇位越来越肆无忌惮,直到巫蛊事发,让他彻底寒了心。

两个人不论是谁陷害谁,还是真的有人希望自己驾崩,都让他无法忍受!

不过还好,老天有眼,他的六儿,他曾经器重的六儿治愈了怪疾,又剿灭了山匪,而那场召国之战,他也该释怀了。

李彦逐并不知皇帝的这些心思,所以也猜测不出皇帝这么问他是何意,不敢乱说话,跪下道:“父皇息怒,父皇洪福齐天。”

皇帝道:“起来吧,这几年,你吃了太多苦。时至今日,你对那场召国之战可还心存怨恨?”

李彦逐道:“儿臣不敢。”

皇帝笑笑,“不敢不代表没有,从你遭遇刺杀生死未卜那日开始,朕才明白,不该再逃避了,巫蛊之事后你怪疾的治愈,或许就是上天在告诉朕,是时候面对了。”

李彦逐没想到皇帝会如此说,他缓缓抬头,看见自己父皇愧疚的神情时,只觉心中奔涌着暖流,那些跟随他作战死去的将士们,终于可以瞑目了。

“父皇,儿臣代死去的将士们叩谢皇恩!”

七年前的那个秋季,召国来犯,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大军抵达两国边境,天空忽然刮起了大风沙,满天雾霾,连几尺之外的人都难以看清,李彦逐和身边的几位将军提议等风沙停了之后再对战,但还有一些将军认为此时正是进攻的最好时机,我军是顺风,大军可以顺着风沙,杀敌方措手不及。

皇帝采取了后者的建议,但这场战争,老天爷似乎格外青睐召国,几天的大风沙尘,到了两军对战的那一日却变了风向,本来是顺风的大兴军队变成了逆风,将士们寸步难行,风沙吹入眼中,无法作战,可召国由逆风变了顺风,不费多少气力,就取得了胜利。

大兴死伤惨重,李彦逐和几个将士为了保护皇帝身受重伤,李彦逐也被召国生擒。

等风沙停了,战场上已然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皇帝被困在一个小山谷中,迟迟等不来援兵,进也不是退也不能,别无他法,皇帝只能送去了和解书,用千匹战马黄金万两和六皇子为人质,换得停止战事。

这场败仗,太过惨烈,皇帝认为是他人生中的污点,是不想面对的失败,是此生最大的耻辱。

他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将此事怨怪到李彦逐头上,怪他没有坚持自己。

回到上京后,他让生还的将领们全部卸甲归田,并命令所有人对这场战事闭口不谈。

李彦逐回京就好像再次昭示着他决策的失败,提醒着他人生中的污点和耻辱,让他不愿意再面对这个儿子。

可每当那场战事入梦,他便觉得上万冤魂都在向自己索命,这近七年以来,他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一刻不懊悔那天的决定。

或许是老天对他的惩罚,让他身子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在巫蛊事发之后,更是感到身体疲倦,就连方才和李彦逐对弈,他都困倦地险些睡过去。

这个大兴朝,他该交到谁的手中,心中已有了定论。

“彦逐,那些卸甲归田的将领都曾跟着你征战疆场,你去将他们都找回来吧。”皇帝闭上了眼睛,“朕累了,你退下吧。”

“是。”李彦逐退出了御书房。

走在宫道上,李彦逐的胸中荡漾着热流,七年前的那场战争,他终究无法释怀,每每想起,都会怨自己当初为何不再坚定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