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3节(1 / 2)

加入书签

不过有了这一笔钱,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倒算是雪中送炭了。

他正指挥乌桕将这些大大小小的物事搬进库房,一个小太监急匆匆跑进门来,宣道:“陛下驾到,请王爷速去接驾——”

李放这一惊非同小可,跟着太监来到门外。

只见长街的尽头正驶来一辆金色华盖的马车,八匹照夜玉骢马正拖着那辆巨大马车缓缓地朝着竟陵王府行了过来。除了天子出行,又有何人能有此威仪。马车所经之处,行人皆匍匐于地,不敢仰望天威。

马车在竟陵王府停了下来。

李放跪伏于地:“儿臣恭迎圣驾。”

嘉平帝李杭从马车里走了出来,他气度温和,今年不过四十多岁,双鬓已然染上霜雪,想必是国事忧烦、劳心劳力之故。一身紫色龙袍更衬托出一国之君的威严。

他看了李放一眼,颔首道:“放儿平身吧。朕也有些日子没见你了,我们屋里说话。”

“是。”李放亦步亦趋地跟在嘉平帝身后,直接进了书房。

这书房虽有着书房之名,但是由于主人常年不在的缘故,并无甚藏书,甚至连笔墨纸砚都没有,只有一张方桌,几条矮凳,看着颇是清冷。

宫女献上香茶,嘉平帝摒退左右,只留李放一人。

李放再次跪下,欲行三拜九叩的面君大礼,却被嘉平帝伸手拦下:“此处只有你我父子二人,便不行拿些虚礼了。”

他在上首的椅子坐下,仔细端视着这个儿子,倒像是从未见过一般。李放屏心静气,大气也不敢出一声,他未料自己刚进京不久,连屁股都没有坐热,便劳动嘉平帝圣驾亲临,不免惴惴不安。

嘉平帝轻轻咳嗽了一声,道:“朕听说,前些日子你为了解兰陵之围,以自身为饵诱敌,在淮江受了重伤,伤得怎样,可要朕传些御医给你瞧瞧?”他的声音安详平和,就像闲话家常一般。

李放轻轻摇头:“不碍什么事,已经大好了。”他略微顿了顿,又道:“父皇连发数道急诏召儿臣回京,又亲自过府来见,可是有什么要紧事?”他本拟明日一早便进宫面圣,未料嘉平帝竟比他还急。可是看嘉平帝的神色,又不似有什么急事。

嘉平帝道:“哪有什么急事,你我父子数年未见,朕也怪想念你的。朕想着兰陵战事之后,南北暂时应该不会再起兵戈。听闻你在淮江受伤,想着趁此机会召你回京小住一段时日,好好养伤。朝中那些人的折子,朕早看够了,你回来住几个月,也好堵一堵那些人的嘴巴。”他看了看李放又道:“你站近一些,让朕好好看看你……”

第120章 父子相见

李放向前两步, 在嘉平帝面前站定。他自十四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单独的父子二人共处少之又少,此刻更是不习惯嘉平帝传来的关切眼神——

眼前之人可是掌管整个周朝的九五之尊, 先前赏赐亦是恩宠至极了,他真的会因为想儿子这样的理由纡尊降贵亲自来看自己吗?还是只是做一场戏,敲打一番这两年与广陵王府走得过近的那些世家大族。

毕竟,就算广陵王在朝中再得势, 想要保住这江南的半壁山河, 还是得靠他李放与西府的竟陵军。

他鼻观口、口观心想着自己的心事,却听到嘉平帝微微一叹, 道:“朕知道这些年你怨恨朕,偏心太过,所以见了朕也不甚亲近……”

李放忙跪下道:“父皇言重了,儿子断不敢有此念。”

嘉平帝将他扶起来:“你我父子之间闲话家常,可别动不动就跪。当年你娘见了朕,连一句王爷也不曾叫过。朕当年救了她, 她半句感激的话都没有, 成日里使小性子。你呀, 倒是半点也不像她……”提到伶仃夫人,嘉平帝似是触景伤情,颇为哀痛道:“可惜你母亲福薄, 没能见到你长大成人, 不然她心里该有多欢喜……”

提到母亲, 李放目光哀沉:“是我牵累了母亲……”

嘉平帝叹息道:“逝者已矣, 放儿亦不可过于悲痛。今年六月, 朕想着丹阳毕竟太远, 往来祭拜不甚方便, 所以在金陵城北择一福地为她重修了陵寝,你若是得空,亦可前去祭拜。”

“儿臣多谢父皇。”他从善如流,不再跪谢,只是躬身为礼。

嘉平帝又道:“朕还听说,淮江一役,为了阻挡慕容青莲大军,你竟陵军的一整编卫队尽数牺牲。可有此事?”

李放目眶微红:“不错,是李放无力阻挡慕容青莲大军,以致连累诸多无辜战士惨亡。他们……他们是因我而死……”

嘉平帝道:“此事怪不得你,他们都是我们大周的凛凛忠魂,朕已拨下银钱,加倍抚恤他们的亲人,并在淮江南岸为他们刻碑纪念,在金陵建英魂祠四时祭祀。”

李放的神色终于微微动容:“儿臣拜谢父王。”他不顾嘉平帝的阻拦,郑重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嘉平帝又道:“北朝慕容傲身死,其子慕容青莲行将继位。近日以来,淮江一带兵马调动频繁,恐是大战之兆。你长期与北梁征战,而且朕听说你这次在稷都也与那慕容青莲交过手。如何应付这位北梁的新君,朕也想听听你的意见……”

终于来了,李放心道,如何对付慕容青莲,恐怕才是嘉平帝今日特地来寻他的关键。

他不动声色地答道:“父皇,依儿臣之见,慕容青莲是比慕容傲可怕得多的对手。此人本是北梁帝师闾丘明月之徒,又曾拜入无方剑楼诸葛希夷门下习武,一身武功如今已不逊其师。他野心勃勃,志在一统天下,完成慕容傲多年未竟之功。好在他目前刚刚掌控北梁朝局,尚需整合朝中各派力量。等他一旦完成整合,必会以最快的速度挥师南下。这个时间不会太久,少则半月,多则一个月,北梁便会整军再犯。”

这亦是他自北而归,未曾回自己的大本营襄阳而直接回金陵的缘故。

他接着道:“父皇,儿臣此番回来,亦想当面向父皇禀明此事。最多三日,我便需重返襄阳坐镇。”

嘉平帝脸上露出倦怠之色,他年少时亦曾有壮志,却被流放江南,每因远离稷都而失意,未想适逢国乱,留在北地的李周皇室子弟尽数被戮,唯余他幸免于难,随之被南渡的朝臣们捧上高位。

他亦想收复故国,还于旧都。可是事到临头,他才发现并非所想的那般轻易。大位初定,只有几千兵卒和原本属于自己的小小一块地盘算是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新朝廷人才凋零、钱粮不继,大事小事都不得不仰仗各个世家。所谓乱世,臣强君弱,便是如此。朝堂之上,那些文臣武将一个个都高喊着要剪除国贼、收服故国,可是真等拉起了一只北征大军,行将开拨之时,却为谁人主将、谁人监军、粮草何出、行营何处等事争论不休。那些多个高门世家,一个个都有从龙拥立之功,一个个都想捞些军功、占个肥缺。

这样匆忙组建起来的大军一碰到北梁铁骑便被冲了个稀烂。多亏了当时还只有十四岁的李放,他将那些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组建起来,简单地操练了半个月,在他的接应之下,这支刚组建的“中央军”才免于被全歼的命运。

在那之后,他遵照国师清徵真人的意思,封李放为竟陵王,让他自建西府,为南周镇守西北大门。那时在他心中,根本不敢相信这么多大人都做不好的事,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有什么作为。他从未想到,当初那个躺在床上,全身冷得像一块冰,病弱得就好像马上就会死的人竟能让南北攻守的局面一变如斯。

八年的时间里,他终于整肃了朝堂,牢牢掌控了帝国的权力,就连曾经最为猖狂的谢家也不得不暂时收敛起锋芒,将爪牙隐藏在广陵王的身后。可是在对抗北方慕容氏这头凶猛的外敌上,所有的建树几乎都是靠这个他压根儿没见过几次的儿子打下来的。

“父皇、父皇……”

李放的轻唤声拉回了他的思绪,他微微颔首道:“既是如此,明日早朝之时,朕便召集诸臣共议此事。你也去,关于北梁的事,这些金陵的各部大臣,所知加起来恐怕都不如你。”

李放点头道:“好。”

说完这些话,嘉平帝似是有些累了,他道:“京都事杂,你才回不久,朕便不打扰了。若是有闲暇时,便到宫中多陪陪朕……”

他正欲起身,李放却忽然道:“禀父皇,儿臣还有一事相求。”

“何事?”

“我今年在西蜀,遇到了一名女子。她本是忠臣良将之后,在江湖上亦有微名,她有勇有谋,尚义任侠。我与她情投意合,心意无间。我想娶她为妻,求父皇恩准。”他这番话早在脑海中过了千遍万遍,此刻说出来更是一气呵成。

嘉平帝又坐了回去,眯了眯眼,道:“朕听说当初在蜀地,你本来已得手龙渊剑,却用它换了一名女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