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3节(1 / 2)

加入书签

谢王臣本是擅琴之人, 听了一阵, 啧啧叹道:“此琴声雅正清绝, 发如天籁。虽入耳有声,入心却唯有辽敻阒静,仿若天地无声。我本以为在襄阳城听红酥抚琴,已臻曲中极意,没想到在这襄阳的野岸之上竟会有如此擅乐之人。”

卓小星并不擅长乐道,自然体会不到谢王臣所言的“辽敻阒静,天地无声”的曲中真意。她心中一动,突然想起,红酥曾言李放的师兄乐歌禅师于乐道之上造诣极高,而红酥也正是因此追随着他一路来到襄阳。

那乐歌禅师正是在汉水仙人矶的沉香寺挂单,此琴声莫非是由他所发。

她本就因为红酥对这位乐歌禅师有几分好奇,眼下听了琴声更是动意,对谢王臣道:“既然谢公子对这奏乐之人颇感兴趣,我们不妨下船一观。”

当下,两人便令军士将船泊在岸边,向琴声传来的方向而去。

过不了多久,果然见到一座小小的野寺出现在江边,寺门口的空地之上,一位白衣僧人正独坐抚琴。他十指揉弦,其姿势与卓小星以往见过的琴师并无不同。可是那端坐的神情、举止、姿态无不给人一种十分舒适的感觉,仿若与这方世界融为一体,穷天地之变,臻宇宙之妙。

那僧人正是卓小星在淮江所见过的禅师乐歌。

一曲终了。

既是熟人,卓小星也不嫌打扰,便要带着谢王臣上去相见。

谁知谢王臣脚步一顿,轻声道:“那不是红酥吗,她怎么会在这里?”

卓小星定睛看去,果然见到野寺旁边竟不知何时停着一辆朱漆青幔的马车,只是方才两人沉浸在乐歌禅师极为美妙的琴声之中,竟是没有注意到这两马车。

一道胭脂颜色的清婉仙影从马车中走了下来,果然是竟陵王府的女管家红酥。

卓小星本来要向前与乐歌相见,也不由得停下脚步。她听了红酥的故事之后,有心帮她一把,这时自然不会上前去打扰,反而拉着谢王臣找了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位置藏了起来:“我们先躲在这里,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谢大公子本是君子端方,不屑于做这窃听的阴私之事,却见卓小星一脸隐秘兴奋的神情,也不禁被勾动了好奇心,与她一起藏在一块青石的后面。

乐歌禅师润泽的嗓音传来:“五年了,每一年的此日,施主总是会来。小僧已堪破声色之妄,施主你还不悟吗?”

红酥并没有看着乐歌,她面朝江水,幽幽一叹:“五年了,我每一次听禅师弹琴,心中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禅师的音声已臻于乐道的极限,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每一次都会让红酥叹为观止。可是,就在琴弦收声的方才一刻,我却生出了些许感悟。禅师的琴声已臻化境,却仍难称天地至妙。我想这就是禅师你虽然以乐道入武道,却始终无法入洞微境的原因吧——”

此言一出,卓小星不由一怔。方才谢王臣不是说乐歌的琴艺较之红酥更胜一筹,而红酥此前也说乐歌在乐道上的造诣胜于自己,为何此时却说乐歌禅师的琴艺难称天地至妙。

她下意识去看谢王臣,希望这位谢公子能给自己答案,却见谢王臣眉头微微蹙起,不知在思考些什么。

她向远处望去,只见野寺门口的乐歌禅师面色微惊,不复之前恬淡安然。他趺坐而起,轻轻一叹:“我确实困于入神境久矣,不知施主缘何有此一解?”

红酥幽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禅师的乐声以有声入无声,与天地如一。可是红酥观之,真正的乐道之极,其声应该与这天地相鼓荡,与草木同欣荣,与人心共勃发。红酥虽然从未习武,却也知武学之道与乐道本为一体。我曾听方家所言:‘技之极矣,可堪九品;意之极矣,方称入神;而道之极矣,可入洞微——’”

——道之极矣,可入洞微。

一时之间,卓小星似乎抓住了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有抓住。却闻得红酥喟叹的声音从风中传来:“禅师你从未对这天地动心,甚至连对我动心也不敢,又如何悟道,再进一步?”

“铮”的一声,乐歌手中琴弦竟尔应声而断。

红酥缓缓回头,一双美目凝望着白衣僧者:“禅师说声是痴妄,色是执迷,可若是禅师从未曾以本心去看这红尘三千,又如何破妄而出?禅师就算修再多庙宇,诵更多经卷,又如何成佛——”

乐歌心中一震,呆若木鸡。

他抬起头,那袭胭脂倩影已转身入了马车,马车碌碌,很快便驶远。白衣的禅师面朝滔滔流水,不知过了多久,方才发出一声苦笑:“我自以为早已堪破情障,孰知竟是空花求果,阳焰觅鱼。世间万法本在世间万相之中,竟是我自误了。”

青石之后,卓小星一头雾水。她本以为红酥来寻乐歌,必然会有一出好戏,谁知竟只是说了几句她不明所以的禅机便离开。

不过,他们来此本是来寻乐歌禅师的,她当下便要拉着谢王臣近前拜会乐歌禅师,谢王臣摇头道:“红酥姑娘方才一番话大含佛理,若是禅师能参透,修行之路将或可再进一步,我们最好不要在此时打扰。”

他脸上浮现一番颇有兴味的微笑:“红酥姑娘当年盛名之时便离开金陵,急流勇退,藏身于竟陵王府,原来是为了这位出身无量寺的乐歌禅师。不过无量寺的和尚都持戒甚严,恐怕这位红酥姑娘的情路坎坷……”

“你也知道这位乐歌禅师?”卓小星随即想到这位谢公子原为广陵王府的幕僚,与竟陵王针锋相对,自然不可能对乐歌一无所知。而且谢王臣的武学似乎也是出自无量寺,说起来两人倒是有一番渊源。

果然谢王臣颔首道:“当然,竟陵王之左膀右臂,我又怎会不知。不过,想不到这位禅师竟是以乐道入武道,今日虽然不便与之相见,不过一聆仙乐,又听了红酥姑娘与禅师的一番机锋,已不虚此行——”

作者有话说:

注释一下:空花求果,阳焰觅鱼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诗词《读禅经》。原诗为:“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意指梦幻泡影、无可追寻。

其实一开始加入乐歌和红酥的剧情,是想和一个超凡脱俗的和尚和一个美丽的青楼名妓的故事,但是实际上写的时候卡得要死,想要让这个和尚动心太难了,我简直想把这两人一起删掉,但是又实在删不掉。后来我读了黑塞的《流浪者之歌》,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还是决定把这段感情线继续写下去。不过,因为加了一些我个人对禅学的领悟,所以这个故事就有点形而上了。不过副cp的篇幅不会太多,后面还有一段剧情。

今天这个章节字数有点不够,所以九点还会有一更。

第134章 上元佳节

又过了些时日, 便是一岁将末,新年伊始。

虽然前方战线之上,南周与北梁仍然彼此僵持, 但是在襄阳这座后方城池,终究还是显现出些许喜庆的兴味了。街头巷尾,到处可见小贩们叫卖着新年用的春联、年画、糕饼、烟花、炮竹等物。

李放清苦惯了,但谢家长公子可是最爱热闹的人, 他将街上能看到的新奇好玩的玩意儿都搬回王府。襄阳王府也被红酥好好妆点了一番, 显得喜庆又热闹。

大年除夕,虽然李放军务繁忙, 还是将淯阳诸务交给副将打理,回到襄阳,陪卓小星一起过年。

能从百忙中偷得一点闲暇,已是这乱世之中难得的清欢了。

比至上元佳节,则是襄阳城一年中最为繁华热闹的时候了。

天还没交未时,襄阳城内便已是张灯结彩。城内老老少少, 无论才子佳人, 莫不外出赏灯。街上人潮汹涌, 摩肩擦踵。

只有在这个时候,卓小星才觉得战争与杀戮似乎离这座城池十分遥远。

襄阳城坚固的城池,不, 或许应该是说竟陵军将士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另一座更高更大的城池将战火隔绝在外, 保护了如今城内的安宁与温暖。

晚饭之后, 李放拉着卓小星出门:“阿星你在凉州城长大, 应该还没有见过我们襄阳城的热闹景象, 这次恰逢其会, 倒是不容错过……”

他换了一身白色的大氅, 整个人看起来飘逸出尘。而卓小星身着一袭绣着白梅傲雪图的红色披风,明媚喧妍。两人一红一白,并肩走在襄阳城的街道上,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街上摆摊卖小吃的、卖灯笼的、卖各种小玩意的、杂耍的,一起看了过来。

“哇,是王爷带着王妃出来逛街了。王爷,带着王妃来我店里坐坐,锅贴、馄钝,我这儿都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