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我在八十年代投机倒把 第15节(2 / 2)

加入书签

他就想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也不在乎钱的,傻乎乎好哄的,能多帮衬家里。

后来,两人离婚闹得不可开交,江小溪再也不想跟他有一丝丝的牵扯了。

第25章 增加销售产品

江小溪想了想跟姜京兰说道:“妈妈,我才十八岁着什么急啊。再说了,这是谁介绍的,一点也不靠谱。这个人我认识,他现在跟他们学校的女老师处对象处的好着呢,咋又要跟我相亲啊?”

上一世牛致跟她相亲的时候已经跟女老师分手了,江小溪没有想到,现在两个正处的火热的时候,他还到处相亲,择优录取呢。

“啥?有对象?这你大姑可没说啊。”姜京兰的脸色立刻变了。

江小溪点头,这些上一世离婚的时候她可是调查的清清楚楚的。

姜京兰立刻就推门出去了,估计是找大姑算账去了。

到了大姑家,听到姜京兰这么一说,大姑一愣说道:“不会吧,等我去找人问问。”

江小溪的大姑一家前几年在一中承包了一个食堂,干的风生水起的,算是家里条件的最好的。

天天打饭,就觉得这个年轻有为的男老师不错,以前就想给江小溪介绍,但是觉得自家外甥女条件虽然不错,但多少还是差点意思,就放下了。

最近听说江小溪摆摊赚了不少钱,现在又成了厂子里的销售员,明显出息了,就跟牛致提了一嘴,没想到人家答应了,这就赶紧跟姜京兰说了。

谁想到竟然有对象?大姑赶紧找人打听了一下,果然听人说她跟一个女老师走的挺近,虽然没有公开,但好像老师之间都已经心照不宣了。

第二天,大姑就来到江家了,江高夫妻俩和江小河都在。

“京兰,不好意思啊,这怪我没打听清楚。”大姑不好意思的说道。

姜京兰摆了摆手说道:“大姐,这幸好小溪知道,不然见面以后,要是真处上了这可毁了。”

“哎哎,是啊。下回我一定打听清楚。”大姑摸了摸鼻子说道。

江高有些生气的说:“都有对象了还到处相亲,这种人人品这么差还能当老师?可别说给咱闺女介绍过,他跟咱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大姑讪讪的,又随便聊了几句就走了。

江小河知道了原委之后说道:“爸妈,你们别生气了。小妹她才十八岁,着什么急找对象呀。说不定不久她自己就处了一个呢。”

“要是那样就好了。”姜京兰说道,不过也放下了这个心思。

现在自己家正蒸蒸日上,给自己找事干啥,反正自己小闺女才十八岁,着啥急,她还想多留几年呢。

江小溪根本没把牛致的事情放在心上,现在她最关心的就是装修了。

房子交完钱后,开发商直接就给办了房证,早点装修完早点搬进去。

爸妈对于买了这么大房子虽然嘴上说,太贵了,这么大多浪费,但是嘴角却忍不住向上翘。

住得好吃得饱穿得暖,这可是他们毕生的追求,现在实现了最难得住得好,这种欣喜可想而知。

江小河的房子过几天贷款就下来了,现在还没有几个人办理个人贷款,虽然手续比较复杂,但办理的人少,也相对快一些。

李春寒有稳定的工作,资质审核没有问题,还有开发商的代办,也不用他们费事,等着就行。

正好找装修的人两家就一起装了,装修费用先由江小溪出。

江小溪也不在意,大姐一直跟她干,这点钱不算啥,肯定能还上。

这天江小溪在小摊亭看摊子,这个月的小摊亭的销售额翻了一个翻,不再仅有厂子给分出来的订单了。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和小商家知道了这里,都纷纷来她这里订货。

以前经编厂根本不在乎这些小订单,也没有专人管理,现在都在她这里购买,积累下来,一个月也是不小的量。

而窗纱二等品经过这两个月的消化库存逐渐减少,而她和姜宁也赚得盆满钵满。

“小溪,在忙?”

正在江小溪算账的时候,表哥姜宏的声音传来。

“宏哥,你咋来了,快进来坐。”江小溪把小摊亭的后门打开,让姜宏进来坐着。

给他倒了杯水,江小溪好奇的问道:“宏哥,今天不是星期天,你咋到我这里了,没去上班?”

姜宏接过水喝了一口,大热天跑了一上午,渴死了,擦了擦汗,叹了一口气说道:“还上啥班啊,现在厂子的货不好卖,这不我都出来跑业务了。路过你这里,正好来看看。”

其实他是特意来找江小溪的,纺织厂现在的货也没有不好卖,虽然确实不赚钱,但国营厂有几个赚钱的,全是靠着公家补贴,现在还能存活下去。

但是你要是挣钱,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按部就班拿个死工资罢了。

只是这几天看到姜宁跟着江小溪,两个月就赚了两三万,姜宁可没少在他眼前炫耀,心里羡慕罢了,也想让江小溪帮他找个挣钱的门路。

江小溪有些纳闷,纺织厂不应该呀,其他厂倒闭的倒闭,解散的解散,就纺织厂一直到她重生,也还在,算是所有厂子里面挣钱的几个厂子了,怎么这时候就不好了?

两人唠了唠,江小溪才听出姜宏的来意,想让出点主意赚钱。

明白了他的想法,江小溪思考了一会,突然眼睛一亮,想到了法子,她问道:“宏哥,你们厂的纯白棉布体制内进货多少钱?”

姜宏想了想说道:“体制内?五毛一米。”

江小溪点点头,现在市场上白棉布的批发价格已经涨到一块五一米,别看是最基础的白棉布,但需求量很大。

因为价格双轨制的原因,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价格差距十分大。从而成就了很多“倒爷”。

有个很有名的例子,赤峰的一家国营金属材料公司,以每吨三千七百元的价格购买了五百吨铝锭,以六千五百元的高价就地卖给一家广东的公司,再经历了三轮倒卖之后,最后又是这家国营的赤峰金属材料公司以七千元每吨的高价买了回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