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我在八十年代投机倒把 第136节(2 / 2)

加入书签

王海燕问道:“啥好消息?”

孙苗看着她说道:“江总说了,孙向红骗的人太多了,政府不会不管的,应该能返还本金的七八成。但是这个消息还没有确定,不要往外乱传,给江总添麻烦,知道不?”

听到本金能返还七八成,王海燕一下子就哭了出来,使劲点头。

孙大哥也开心,抓着弟弟的手说道:“真的?”

孙苗点头:“我们江总跟市里关系不错,我觉得消息肯定假不了。”

孙大哥连连说好。

第265章 九二南巡

孙母醒了之后听到本金能返还七八成,也放松了不少,心情一好恢复的就快。

一个礼拜之后,就从重症监护室出来了。

主要普通病房费用就不那么高了,三兄弟再平摊一下,都能承担得起。

江小溪的消息还是很准确的,没过几天,赶在春节之前,政府就出了正式消息,所有在孙向红私人银行存款的老百姓,凭借存款凭证,领取本金的百分之八十!

这一下所有人都放心了,终于可以过个好年了。

银行门口和政府广场的人群也散去了,就等着正月过后排队领钱了。

听到这个消息孙母和王海燕心才彻底掉到肚子里去了。

孙母状态迅速回升,终于赶在腊月三十这天回了家,可不愿意在医院过年。

江小溪因为孙苗家出事,过年特意给他包了个大红包,亲自送给他,让他过个好年。

当然,这也是他这一年来工作应得的奖励。

孙向红案件在九二年春节的时候落下了帷幕,只是这件事仅仅是全国非法集资的一个地方缩影,在这个意识和思维受到激烈冲击的魔幻年代,全国的人都在不同的谎言中挣扎。

当然,九二年对于华夏最大的冲击并不是欺骗,而是从一月份的时候,一位伟人开始了南巡,他为华夏经济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这件事做出了鲜明的解释。

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话语一出,经济发展的大势已经锐不可当。

华夏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九零年到九一年的寒冬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春节在家的时候,江小溪电视报纸一天不落的看着关于南巡的新闻,在现在媒体单一的情况下,获取政策变化的方式就只有报纸了。

虽然是重生的,但江小溪看报纸却很新鲜,前世就只顾着忙乎吃喝拉撒,哪里还想着看报纸呢。

现在正是关键的时期,江小溪把看过的报纸都好好的保存下来,这以后就是见证的历史的物件,肯定能值不少钱呢。

不过,其他的事情不记得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原材料将会涨价这件事情。

这是几年后,江小溪看到的一个电视访谈上说的。

这是一位成功企业家的访谈,当时他还是一个村干部,他在听到南巡讲话之后,就召集起了村干部,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囤积原材料,还去借了高利贷,大批进购铝锭。

他们进购的时候铝锭价格为六千元每吨,仅仅三个月后,铝锭已经涨到了一万八千块一吨!

为了村子和自己狠狠赚了一笔!

从而拥有了第一桶金,下海经商,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而九二年也是全面改革开放的一年,众多官员也感受到了经济浪潮的炙热,纷纷扔下铁饭碗,去到南方下海经商。

至此之后,华夏经济发展的野蛮时代拉开了大幕!

江小溪摸着下巴,还是这倒买倒卖的活计,没啥难度的适合自己啊。

这一导一卖,赚个差价,基金会的钱就出来了。

说到基金会,现在江小溪有点挠头了,叹了一口气,做慈善不容易啊。

华夏人口多,贫困人口也多,江小溪之前觉得一个亿很多,好像凭借自己就能帮助很多孩子一样,但是这钱真的花出去才知道,这只是沧海一粟。

仅仅凭借自己这点资金,倾家荡产都无法洒出水花。

她现在有些犹豫,是否要接受社会捐款。

只是一旦基金会接受社会捐款,就要对社会负责,公开费用使用情况,接受大众的监督和评论,把自己和所有人暴露在别人眼中。

但这不是江小溪想要,她只是想为华夏做一些事情。

不过,现在自己还能扛得住,先把铝锭这件事做了,大赚一笔再说。

收购铝锭这件事不适合皮鞋厂来做,想了想,姜灿哥做倒是适合。

姜灿去年结的婚,时间正好是江小溪接航母的时候,江小溪当时在w国,等回来知道消息的时候姜灿媳妇都快生了。

江小溪知道消息的时候都是蒙的,姜灿是奉子成婚的,媳妇耿紫刚到二十岁,啥也不懂,一直到怀孕三个月了才发现,之后就是两家人鸡飞狗跳的吵架时间。

这给小舅和小舅妈气的,但是自己的乖孙不能不要,两人匆匆的结了婚,举行了仪式。

结婚不到半年,儿子出生了,耿紫都出月子了。

对于小外甥,江小溪可是稀罕,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就去找姜灿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