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穿到荒年后,我成了极品恶婆婆 第264节(1 / 2)

加入书签

第三道则是分装,她画图,让言掌柜去窑厂制作了清一色的白色小瓷瓶,瓶子上还印了花色,写了四个字:赵氏大河。

一看到这四个字,就知道是和肥皂出自同一个厂家。

程弯弯马不停蹄忙碌着时,吴小锤过来汇报:“婶子,吴大人来了,说是有些事找您商量。”

她有些微讶,这位吴大人自从来大河村之后,一直待在新建的办事处,鲜少出门,除了二狗结婚那天来过她家里,再也没和她打过任何交道,她还真想不出吴大人找她来商量何事。

她洗了个手,回到院子里。

吴大人正在院子的石桌边上坐着喝茶。

“见过吴大人。”程弯弯走进去,行了个常礼,“不知吴大人前来所为何事?”

吴大人将脚边一个铁制的东西拿起来,笑着道:“这是工部改进后的蜂窝煤制造机,穗孺人看看如何?”

程弯弯将东西接过来仔细打量,真不愧是朝廷出品的东西,特别精致,原来的方孔改成了圆孔,推拉十分顺滑,一点都不卡壳,仔细看,活动的位置似乎是钢制品,在这个年代,钢比铁更贵重,属于朝廷管制品,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接触不到,煤炭产业能用到钢,足以说明朝廷对这一产业的看重。

她夸赞道:“改进之后能提高制煤效率,工人也能轻松很多。”

“我今日来,是工部委托,他们希望穗孺人能画出更多类似的图纸。”吴大人叹气道,“以往的煤炭只能用于朝廷大型器皿的冶炼,有了蜂窝煤,老百姓们终于也能用上大热大能之物,但还是不够。”

程弯弯明白工部的意思,不过受限于时代技术,她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

目前来说,有一件更重要的事。

她缓声开口道:“这阵子,我看了不少关于煤炭的书籍,书中记录,北地十四州发现了成百上千座大小煤山,当地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领了煤山的差事,据书中统计,北地平均每十天会发生一次煤山塌方或者爆炸事故,最多一次死亡人数过两百,许多家庭支离破碎……”

提起这个事,吴大人无力的叹了口气。

他也是北方人,族里也有人在煤山干活,去年,他一个远房的堂兄遇到了煤矿塌方,虽然救出来了,但成了个跛子,如今生活温饱都成问题,全靠族里接济。

像他堂兄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他试探性开口:“穗孺人提起这件事,是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这段时间,程弯弯确实是看了不少关于煤矿安全的书籍,现代的看了一些,都是高科技,这个时代无法应用,后来她看了很多明清的煤矿管理记录,比唐宋时期先进了许多,就是不知道这个时代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她缓声道:“先去矿井上看一看吧。”

吴大人心中欣喜。

穗孺人既然提到了此事,那就是心中有了章程。

若是能想出避免煤矿塌方爆炸的法子,该会造福多少百姓,这是无量功德。

他立即起身,在前方带路。

走过这条主路,再走一盏茶的功夫,就到了煤山办事处。

这是办事处建成之后,程弯弯第一次过来,这办事处看起来和县衙差不多,从大门口进去,就是吴大人处理公务的地方,里头有很多衙差在忙碌。

这院子东南侧开了一个小门,穿过小门,就到了煤山正下方,这里修建了梯子,从梯子爬上去,就能看到挖煤的矿井。

“矿道往下修了一百尺,出了许多地下水,需要先排水,才能再安排人下去挖煤。”吴大人开口介绍道,“底下有八人负责挑水,上方安排二人将水拉上来……”

程弯弯仔细看着这些工具。

她在书里看过,古代的煤矿上,一般会安排一半人用来排水,在井道上方安装了轱辘,也就是后世的轮滑,能方便将地下水运送上来,但一个煤矿越往后发展,地下水就越多,几乎有一半的古代煤矿都是因为排水问题而被废弃。

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通风,古代没有电,也就不可能安装通风系统,这就导致矿井瓦斯聚集,爆炸频发。

书上有写,本朝爆炸事故是塌方事故的三倍,由此可见通风有多差。

可能是排水工作还没搞完,程弯弯并未看见任何通风措施,她开口问了一句。

吴大人详细解释起来:“看到那边已经准备好的长竹没有,将中间打通,然后将竹子连接起来,从入口竖着放进去,底下有人扇风,矿井内的浊气会从竹子里排出来……”

程弯弯追问:“目前只有这一个通风的法子吗?”

吴大人点头,从古至今,都是这么排浊气,工部也想过其他法子,可是难以实施。

“为何不多修矿道呢。”程弯弯开口,“大河村夏季是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在煤山东南方和西北风分别打矿井,打通,可以让井内的空气自由流通,比竹子排浊气高效了成千上百倍。”

这个法子,是华夏古代人经过上千年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很显然,本朝还没发展到这一阶段。

不能说能彻底排空瓦斯气体,但至少会比现在安全一些……只能说,不管什么时代,哪怕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也时常会看到煤矿出事的新闻……煤利国利民,不可能不去开采,这些危险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只能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吴大人微微思索了一下:“从东南到西北再打通一个矿井,怕是得耗费不少人力物力。”

第419章 煤山爆炸

俗话说,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口沟。

这门头沟,就是北地十四州一个出名的矿山,每年都会出事,死伤无数,但因为煤矿量巨大,一直没有被废弃,每年都会开高价招人。

若不是太穷,谁也不愿去煤山卖命。

也因此,煤山工人的工价比一些苦力行业高一些,一般一天能有五六十文钱。

而古代信息闭塞,平安县的一些老百姓也很少去看杂记,因而很少有人知道采煤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工种,吴大人给出一天四十文的工钱,一个月就是一两多银子,这工钱真的算是很高了,周边村落的汉子们蜂拥而至。

“耗费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比死人要好。”程弯弯声音沉重,“这些汉子都是家中的顶梁柱,若是死在了煤矿上,一个家就算是完了。有些明明可以避免的灾祸,就该努力去规避,一些无力改变的,只能听天由命。”

吴大人思绪了许久:“目前正在开采露天的这些煤矿,大约需要一两个月,这段时间,我写信给工部,看工部那边怎么说。”

程弯弯点头:“我先琢磨画几张图纸出来,到时吴大人一并寄过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