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穿到荒年后,我成了极品恶婆婆 第270节(1 / 2)

加入书签

程弯弯点头:“现在荷叶都长出来了,等半个月就会有花苞,然后开花结莲子,到了秋天,就能吃玉笋了。”

“半个月后才有花苞么?”沈正伸手一指,“干娘,你看那边,粉红色的,是不是荷花?”

程弯弯抬头看去,可不是么,湖中间,圆圆的荷叶中间,亭亭玉立一个粉色的花苞,格外好看,这株莲花竟然开这么早。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沈正不由感叹了一句,“原来荷花真的这么好看。”

湖州境内并没有荷花,这边的百姓们并不认识莲藕,所以去年大河村根本就不知道荷塘淤泥里藏着丰富的粮食。

沈正算是去过不少地方了,但也没亲眼见过荷花,只在一些诗文歌赋或是书卷墨画看到过。

程昭站在岸边,点头道:“等到了灼灼夏日,这片荷塘一定美不胜收。”

“一支荷花独领风骚,难道不美么?”沈正目光一闪,“昨儿郑望峰不是说要在凤凰县的云溪举办什么诗会么,每年都是去云溪看杏花,我都看腻了,不如邀请大家来大河村欣赏从未见过的荷花,程兄,你觉得如何?”

程昭微微蹙眉:“云溪杏花苑接待文人墨客,但大河村……”

“大河村当然也欢迎读书人。”程弯弯撩了撩池子里的水,“需要我准备什么,只管说。”

村子里的集市现在已经慢慢热闹起来了,但流动人群仅限于本村村民和来村里打工的隔壁村汉子,以及一些官差,人流量还是太低了。

用旅游景点来吸引人流,慢慢将名气打出去,未来某一天,大河村的集市或许会成为附近村镇的集散中心……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着急。

第429章 风景美如画

大河村集市共二十个铺面,最开始租出去五个铺子,分别是客栈大堂,大河食堂,大河酒酿,松花蛋铺子,煤矿办事处。

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村中越来越多人去租铺子,因为头三个月租金便宜,一个月才两百文钱,就算一天只赚十文钱,一个月也能赚回来,所以不少人愿意赌一把。

比如说张婆娘,说话不利索之后,就开始闷头干活,租了一间铺子下来,专门卖饼子,素菜饼子两文钱,煎蛋饼子三文钱,当然不是一个饼放一个蛋,而是鸡蛋混着韭菜炒熟之后,一个饼子里夹一筷子,控制成本是一流。

煤山上一些隔壁村的汉子们,会来这里买饼子吃,只要一天卖出去十个,张婆娘都算是赚钱了。

再比如说村里的赵三娘,她不做打工人的生意,目光放在村民身上,她从城里进货,买些油盐针线等杂货放在铺子里卖,村里人本来就忙,没时间去城里添置必需品,纷纷光顾赵三娘这里,生意十分不错。

还有赵达,也就是家里有牛车的那个汉子,也在集市租了个铺子,他没啥技术,就专门割草,用牛车运回铺子,卖给肥皂工坊那些来订货取货的外地客商,那些商人一来就是好几辆马车,这些马匹舟车劳顿,需要不少粮草,赵达还真赚了不少铜板。

程弯弯在集市慢慢走了一圈,二十个铺子,还剩八间铺子,目前在营业的铺面生意都很不错。

若是荷塘的景点能引来人流量,未来还有桃花园、茉莉园,能来赏花的人定然属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那么集市该如何为这些人流量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呢?

有人来,那么就要吃饭,饮食是第一大赚钱的地方,但一定要是地方的特色饮食,千篇一律那就没有吸引力了。

其次是住宿,不过远道而来的人才需要住宿,目前的辐射范围没这么广。

再就是特色工艺品,大河村的特色,是什么呢?

正好明日有第一批赏花的人前来,首先得看看这荷塘景致到底受不受欢迎,到底能不能打出名气,再观察这些书生的需求点是什么……

这一夜,程弯弯都在为大河村的未来谋划。

第二天早早起来,程圆圆扛着锄头去花圃那边忙活,程弯弯连忙穿好衣服跟着一道去。

花圃的围墙都已经修建起来了,围墙边上种着藤蔓类的花苗,春夏之交时,藤蔓疯狂生长,长得快的已经够到了墙顶。

不过桃花树还是老样子,就多了些翠绿的叶子,完全没有开花的意思,估计明年才会开花。

芦荟是整个移栽过来,基本上没什么水土不服的情况。

茉莉花苗也长出来了,存活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在技术匮乏的古代,这个存活率已经很高了。

程圆圆这段时间一直忙着补种茉莉花,小心的松土浇水施肥。

“这几天言掌柜带人修建亭子,还在花圃间修了许多条小道。”程圆圆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说道,“趁着工人们都在,我有个建议,你听听看。”

程弯弯点头:“大姐,你有啥话就说,咱们是亲姐妹,不需要藏着掖着。”

“花圃距离那条大河也不远,是不是可以修一条沟引水过来,以后浇水也方便。”程圆圆有些不好意思道,“每天挑水浇水得耗费大半天的时间,我觉得不太值当。”

她不是想偷懒,而是想把时间花在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她听二丫说山上有许多好看的花,她想抽个时间上山把那野花挖下来种在花圃门口,每次一来就能看到满枝丫的花朵,心情也会变好。

程弯弯眼睛一亮:“大姐,你倒是提醒我了!”

《兰亭集序》中写道,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是文人间聚会必玩的项目。

她既然想做旅游景点,那么,就得人工造一条溪流,用来给文人取乐。

还有,这花圃的规划图得重新画,至少得修一处用来供几十人休息玩乐的地方。

要是真能修成苏州园林那样子,她在这里住一辈子、十辈子也愿意呀。

程弯弯美滋滋的笑起来。

在花圃这边忙了一会子,二丫就跑来汇报:“大姨,村里来了好多读书人,往荷塘那边去了。”

程弯弯洗了洗手,荷塘第一次接待“游客”,她得亲自去看看,这样才能全方位了解顾客需求。

她回到自家院子里,闻到了浓浓的茶香,这是她昨天就交代下去的事。

茶水煮好之后,她拎着茶壶,魏红英托着漆盘,漆盘里放着二十多个茶盏,魏红艳也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四五碟各种各样的果子点心。

主仆三人慢悠悠走到了荷塘边上。

亭子里,十多个文人玉树临风,有些倚靠亭子而坐,有些站在栈道边上,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荷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