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穿到荒年后,我成了极品恶婆婆 第360节(1 / 2)

加入书签

程圆圆站直身体,离沈县令远一些,她一个农妇,什么都不懂,最怕和这些当官的在一处。

程弯弯将那竹篮子拎过来,顿时一喜:“这是菱角,嫩的老的都好吃。”

她咬了一口,“哇塞,真的好甜,可以剥出来炒一盘菜,超级美味。”

应该是飞鸟之类的动物将别的地方的菱角种子带到了大河村,去年没注意这个,今年便长出来了一大片。

程圆圆笑起来:“你喜欢吃就好,我让大丫二丫去塘里多摘一些送过来。”

程弯弯的余光扫了一眼沈县令,见他没有要走的意思,只得开口道:“沈大人要是没什么事,不如留下来吃个便饭?”

沈县令从善如流点头:“饭后我们说一说大河村改大河镇的事。”

程弯弯一愣:“村改镇?”

“这事儿年初知府大人就提过了,但因为兹事体大,一直在筹备之中,如今总算是有了些眉目。”沈县令笑道,“下午把附近几个村的里正都召集起来开个会,具体还要征求大家的意见。”

程弯弯了然,大河村发展的越来越好了,集市的规模不输于平安县,大河学堂的规模更是比平安县最大的学堂都大好几倍,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口不够多,那就得吸纳周边村子的村民,若是周边村民不愿意融合为一个镇,这事儿怕是得搁置……

不过越往后,大河村只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改成镇子是迟早的事。

她让人将里正请来陪沈县令说话,自己则赶紧和程圆圆一起走了,她实在是受不了沈县令那样的眼神,看得人头皮发麻。

“弯弯,我感觉县令大人……”程圆圆拉着程弯弯咬耳朵,“我进来的时候,大人一直盯着你看,是不是还想娶你?”

她听说一年多前,县令大人曾派媒人来弯弯家里提亲,这都过去这么久了,县令大人不会还没死心吧。

程弯弯干笑:“刚刚是在说小正的事,沈大人在思考呢,并不是盯着我看。”

“弯弯,你今年三十五了,难不成一直一个人过下去么?”程圆圆真心实意的说道,“我觉得县令大人真的挺不错,不然……”

“停停停,打住!”程弯弯头疼,“大姐,你不也还没四十么,你有时间操心我的这些破事,还不如想想你自己,你要是想再找一个,妹妹我一定努力让人介绍个好男人……”

程圆圆的脸顿时爆红:“你胡咧咧些啥呢,行了,不说了,赶紧去摘菱角吧。”

荷花到了花末期,一些已经衰败,一些正盛,花瓣落在湖面上,许多鱼儿将花叶叼走,在湖面上,漂浮长着无数菱角,小小一个,水嫩嫩的,剥开后放在嘴里,甜丝丝的。

菱角摘回去后煮熟,然后剥壳,再加上一些调味料搅拌,美味清甜的凉拌菱角米就做好了。

院子里摆了两桌,程弯弯特意分了男席女席,让里正和赵大山陪着里正喝酒,她则和两个儿媳还有孩子们在一桌。

午饭过后,里正就马不停蹄忙碌起来,差使人去隔壁村请各村里正来开会。

大河村修建了专门开会的地方,就在集市仓库那边,村里的管理班子建立起来之后,时不时就得开小会,干脆把一个仓库改成了会议室,放了些桌子椅子,平时大家商量正经事都是在这个地方。

第599章 大河村改镇

平安县辖区三十六个村的里正都到齐了,除了里正之外,还有大河村的管理人员,以及程弯弯。

沈县令坐在主位上,直入正题道:“半年前,本官和知府大人就商量将大河村改为大河镇,因朝廷多次嘉奖良田,大河村的土地达到了一个镇子该有的规模,但人口不足……今日召集各位里正前来,就是商议一下合并的事情。”

一听这话,在场的里正顿时神色各异。

一些人心里发酸,明明之前他们村子比大河村富裕,可短短两年时间就被赶超,而今,大河村都要变成大河镇了,他们村还跟两年前没什么区别,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也有些村情绪激动,比如王家墩、李家沟、桂花村等,他们离大河村这么近,大河村变成镇子需要人口,肯定是首先从他们村子里吸纳,那他们岂不就能从村里人变成城里人了?

沈县令将众人神色尽收眼底:“一个城镇,需要各个工种的人,农已经足够多了,那么现在招纳的则是工,木工、瓦匠、杀猪匠、铁匠、棉花匠、织布工……等等,只要是会一门手艺的人,都能在大河镇安家落户,享受大河村减税政策,其子女可直接入读大河学堂。”

李族长开口询问:“减税政策是什么?”

据他所知,两年前大河村因再生稻之事降低了三年田税,马上就是最后一年了,就算他们成了大河村的人,也讨不了太多的好处。

沈县令笑了笑道:“大河镇成立后的最初十年,其辖区田税商税都减半。”

赵里正顿时呼吸急促起来,他们村的集市和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每个季度上缴的税金都让他肉疼不已,要是有了这个减免政策,省下来的税金就可建设大河村……哦不,是建设大河镇,让他们镇成为湖州甚至云省第一镇。

他立即开口道:“若是真的成立了大河镇,集市还要继续扩建,街道重新规划,旅游景点还要再增加,当大河镇吸引的人越来越多,在镇上经商那就能赚不少钱财了。只要成为了我们大河镇的人,可优先租铺子,价格方面也会优惠许多……再一个,还可以直接入读大河学堂,要知道,咱们这个学堂可是出了一个探花郎,还有一个举人,明年的府试县试,一定还会有更多人读出去……”

王家墩里正立即道:“那没有一技之长的农人想成为大河镇人,该怎么办?”

“在大河镇务工超过三年者,或者在这里有属于自己的房产田地,就可直接落户。”沈县令缓声开口道,“不过王家墩和大河村接壤,知府大人的意思是,若是王家墩村民没有异议,可以直接将王家墩划入大河镇范围。”

“没有异议!一点异议都没有!”王里正猛地起身,“多谢县令大人,多谢知府大人,我这就回去告诉村民们这个好消息!”

要是成了大河镇的人,参与镇子建设,年底分红也会有他们王家墩的一份,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王里正风风火火走了,而剩下三十多个里正,心里都酸溜溜的。

程弯弯开口道:“既然大河村要改成镇,那这出行不便的问题也得改善一下。”

他们村出口一条主路是在两座大山的夹缝之中,就算是想拓宽道路都不行,这样就影响了商人的进进出出。

她的手指着地图,“大河村的这条大河,连接着河口县那条运河,只不过村子里河道太窄,只能走竹筏子和小木船,顶不上大用,我就想着,能不能在冬天河水枯竭的时候,找人开拓河道,与河口县相连,这样以后进村的商人可直接坐船过来。”

交通,永远是一个城市是否能发展起来的决定性因素,既然要大河村要做大做强,那么,交通就必须得跟上来,古代的河流运输算是最快的交通方式了,这条路必须得打通。

沈县令看向程弯弯的目光里多了几分佩服,穗安人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惊人。.

开宽河道,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平安县目前并没有这么雄厚的财力来完成这件壮举。

“不一定是今年,可以是明年或者后年。”程弯弯继续道,“当大河镇成了外地商人的必来之地,就可以找商人募集开拓河道的银钱了,这事儿得慢慢筹办,急不得,我现在只是和沈大人说一声,大人也好有个心理准备。”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年底沈县令就该升职离开这片土地了,她希望能在沈县令离开之前,将这件事敲定下来,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任县令是个什么性子的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