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穿到荒年后,我成了极品恶婆婆 第375节(1 / 2)

加入书签

他将妥善保存了一个冬季的种子上交给湖州知府,让知府大人去分配,他配合知府大人教农人们如何育苗、移栽、间苗、打顶、保持存活率……

这一忙,就到了春光正盛的三月中。

府试的结果也出来了,毫无意外的,赵四蛋考上了童生,且是这一次府试的第一名。

从湖州回来时,赵四蛋被村里人包围起来。

“我就知道四蛋这小子聪明,果然考了个童生回来。”

“还是第一名呢,真厉害,真给咱们大河镇长脸。”

“听说秋天有院试,四蛋你得加油哇,争取比你大表哥还要厉害……”

这次考上童生的一共是四个孩子,最大十七岁,最小就是赵四蛋,不过另外三个都不是大河镇人,只有赵四蛋才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村民们的目光自然都落在他身上。

他傲娇的抬着下巴,挺着小胸脯往家里走。

“咱们家十三岁的童生回来啦!”赵老太太高兴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你大哥现在是掌棉令史,你二哥的生意都做到湖州去了,你三哥在军营肯定会混成千夫长,你好好读书,赶紧超过你三个哥哥!”

赵四蛋捏紧拳头:“阿奶放心,我一定会加油的!”

赵老头子笑呵呵的道:“别说闲话了,四蛋,赶紧换衣服,咱们去祭祖,感谢老祖宗保佑!”

赵四蛋被折腾换了新衣裳,焚香祭祖,再去赵有金山头上坟,这才回来一家人吃个庆祝饭。

一家人正热热闹闹吃饭时,齐婆子从门口匆匆走进来:“恭人,湖州知府祝大人来了,说是有要事要见大爷。”

大爷,就是赵大山。

家里孩子多了之后,称呼也都换了,赵大山这一辈分别是大爷二爷三爷四爷,小珠珠就是大小姐,小蓁蓁是二小姐,辰辰是大少爷……

第626章 赵大山的担子

湖州知府亲自前来,赵大山不敢懈怠。

他放下筷子,立即前往待客厅,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才终于回到花厅用餐。

等他用完餐之后,程弯弯才过来询问是怎么回事。

“是棉花推广出了点问题。”赵大山开口道,“南阳和湖州同样是不南不北之地,气候土壤都差不多,只不过南阳稍微偏西一些,照理说,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才对,但南阳知府来信说,农户培育的棉花苗,十之八九都活不过十天,我得亲自去一趟南阳看看什么情况。”

这棉花虽然是程弯弯倒腾出来的,但事实上,她对棉花的了解还不如赵大山,她也提不出好的建议。

如今大山身为掌棉令史,所有关于棉花的事情,都是他肩上的担子,自然得去一趟。

她开口道:“你让户部那两位九品司农跟你一道去,另外,周勇你也带上。”

两位九品司农,是上回明公公来宣旨时一同过来的两位大人,一直住在湖州协助棉花推广。

周勇则是上回买人选中的一个小厮,专门跟在赵大山身边负责跑腿打杂的事儿,十五六岁的小伙子,非常机灵。

赵大山点头,回卧室去收拾行李。

略微收拾了几身衣裳,再带上他记录的有关于棉花培育的小册子,正好装了一个包袱。

他回过头,看到吴慧娘拿了两双鞋子包起来,塞进他包袱里:“你天天下地,鞋子都脏兮兮,穿两回就不中看了,你现在是七品掌棉令史,多少还是得注意一下穿着……”

她说着,伸手给他整了一下衣领子,“今晚走,还是明早走?”

赵大山是打算今晚就去湖州,明早和那两位大人一同登船前往南阳,但是,看到妻子,再看到睡在襁褓里的小女儿,以及在院子里玩闹的大女儿,他就有些舍不得了。

他开口道:“明天早点起来再走。”

话音一落,小蓁蓁就在床上大哭起来。

吴慧娘忙抱起小女儿喂奶:“小蓁蓁这是舍不得爹了,对了,你这回要去多久?”

赵大山摇头:“还不清楚南阳那边是什么情况,也不清楚其他地方有没有同样的问题,估摸最少半个月。”

吴慧娘点头,没再说什么。

从丈夫被封官之后,她就知道,丈夫的世界已经不局限在大河村了,他会走向更远的地方。

第二天,天色还没亮,院子里只有两个小丫环在扫地,赵大山就已经起来了。

一向爱睡懒觉的程弯弯也起的比较早,她送赵大山到村口,叮嘱道:“你去南阳后,只管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行,其他事别多问多管,若是有重要的事无法定夺,就写信回家,南阳离得也不远,快马加鞭半天就能把信送到……”

她絮絮叨叨叮嘱了一堆。

赵大山耐心听着:“娘,我都知道了,天儿还早,娘再回去睡一会吧。”

他跨上马车,周勇跟着上去,程甲负责赶车送他们二人去湖州和另外两位大人汇合。

如今已经是三月中下旬了,春色渐浓,温度升高,穿的也越来越薄。

程弯弯终于收到了朝廷的批复,允许大河镇百姓优先培育新物种,需详细记录过程,并随时上报朝廷。

她笑的眉眼弯弯,立即让人摘种苹果树,并模拟温棚培育草莓。

还有土豆和西红柿,直接从系统购买种子种下去即可,这两样东西都非常容易种活,尤其是土豆,不仅味道好,产量还高,亩产能达到三四千斤,比粮食多了许多倍,若是再遇到荒灾年,有土豆在,就不怕闹饥荒了。

不过到底是头一年种植,她也不敢种太多,西红柿土豆各一亩地,苹果草莓各三亩地。

与此同时,吴小锤那边的池塘也有了进展,他直接买下李家沟一个公共的池塘,占地三十亩,然后再在边上买下二十多亩地,请当地村民挖成池塘,最后再和原来的公共池塘打通成为一个五六十亩的超大水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