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古代食肆经营日常 第12节(2 / 2)

加入书签

再者,姜菀想着每日都要给学堂送点心,既然要做,干脆多做一些吧,这样食肆也多一个销售方向。点心不拘时间,任何时辰都可以卖。

好在这房子最早的租户也是开食肆的,因此厨房该有的炉灶都有,煎炸烤烙都没有问题。虽然烹饪工具有限,但景朝是个强盛开放的朝代,常见的食物基本都有,不少外来物也已经传了进来。

第二日开坊后,姜菀去了一趟西市。景朝的东西市划分很明确,西市主打大众化、多元化,卖的多是些外地或是西域等地传进来的货物,简言之,就是云安城以外的所有东西。这其中有许多是本地不适宜种植的蔬果作物。这个时候的交通并不算便利,许多水果,都需要千里迢迢运输过来。有些罕见的、珍贵的,平常人家都是吃不到的。而西市售卖的东西都是面向平民百姓的。

而东市主打贵族化,所售卖的都是较为昂贵的商品,去那里的人非富即贵。姜菀摸摸口袋,还是选择了去西市。

虽说不少东西坊内摆摊的小贩也会卖,但坊内空间有限,无法满足开店的大量需求,因此想要“进货”,还是要来西市。姜菀一路看过去,发觉果然有不少高鼻深目的外族人来此做生意。

她正想着淘些什么东西回去,一低头便看见一个妇人面前的箩筐里堆着不少黄绿色的果实,不禁好奇问道:“这是什么?”

那妇人淳朴一笑:“小娘子,这是薜荔果。”

姜菀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呆呆地重复了一遍:“......薜荔?”

妇人很热心地解释:“这果子捣碎揉搓后可以做成凉粉,无需添加其他东西。”

姜菀恍然大悟,如获至宝。

第17章 红豆酥饼和多肉葡萄

在缺乏现代化工具的古代,这样纯靠手工就可以制作食物的果实是多么的难得!

姜菀当机立断买了一些,那妇人亦是毫不吝啬地传授了她制作凉粉的小秘诀。

回家后,姜菀先将薜荔放在一旁,打算先把今日给学堂准备的点心装箱。

她准备的点心是绿豆糕和红豆酥饼,饮品则比较简单,把葡萄洗干净捣烂,再倒入冰镇的茶水和煮熟的小丸子,加一些糖,就是一杯简易的多肉葡萄了。冰凉的口感正好可以用来解糕点的甜腻。

剥下来的葡萄皮洗干净,加水煮出颜色,再将那水倒入茶中,煞是好看。

点心备好了,姜菀把糕点用油纸包起来,葡萄饮则按着二十余人的量装进了一只银制的壶里。用银壶,也是求个双方安心。

周尧这些日子马不停蹄地按着姜菀的要求,如期做出了模具。其中就有一只木箱,正好可以用来装送往学堂的点心。

木箱分两层,底部做了凹槽,可以将包装成块的点心和装满液体的银壶稳稳当当地嵌在箱底。内壁也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待点心装好,姜菀塞了些柔软的棉花布匹进去,减缓震动,也能留住凉意。一切妥当后,周尧将箱盖盖紧,搬起木箱放上车,亲自护送着点心去松竹学堂,待学子们用完点心后再把箱子原样带回。

原本苏颐宁与姜菀商量的是每日她派人驾车过来上门取货,但姜菀觉得让自己的人亲手把点心交给学堂更安心,因此两人便取了个折中的法子,由周尧乘坐苏家派来的车去送点心。

绿豆糕是蒸出来的软糕点,放一放倒是无妨。红豆酥饼是新鲜出锅的,在锅中煎得两面金黄酥脆,饼皮裹着豆沙馅,隐约透着内馅的颜色,甜香软糯,咬一口便会掉渣。这样焦脆的饼须得趁热吃才能余香满口,放久了口感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周尧片刻不敢耽搁,很快便上车离开了。

目送马车远去,思菱问出心底的疑问:“小娘子,我们的食肆何时重新开张?”

姜菀道:“不急。眼下才搬过来,我们需要尽可能积累些名气再在此基础上开张,才能做到盈利最大化。”

思菱听得有些迷惘,但是她无条件相信姜菀,因此也安心了。

然而几日后的一件事又让人忧心忡忡起来。

这日早上,思菱买了菜回来,一脸闷闷不乐,嘟囔道:“他家怎么阴魂不散啊!”

“思菱,你说什么?”姜菀端着个陶盆从厨房出来,没听清她的话。

周尧恰好从门外进来,随口道:“前头那条街上好生热闹,似乎是什么新店开张。”

思菱撇了撇嘴道:“什么新店?是俞家在这儿开了家分店罢了。”

她看向姜菀,抱怨道:“小娘子,这俞家是专和我们过不去吗?从前挖走了我们的人,如今又在我们附近开了酒肆。”

姜菀推门出去,隐约能听见远处传来的鞭炮声和人声。她回头问道:“思菱,你回来的时候经过俞家酒肆,可曾看清里头的布局?”

思菱闷闷道:“看清了,是个二层的酒肆,今儿是第一日开张,说是所有的菜品酒水都便宜卖,吸引了不少人呢。”她忍不住道:“小娘子,这俞家酒肆这样大的阵仗,那我们......我们还有胜算吗?”

姜菀将门关好,很平静地说道:“我们自然是比不过俞家的。”

此话一出,思菱有些沮丧:“小娘子也这么认为吗?”

“你也瞧见了,俞家的酒肆起点高,打从一开始走的路子就是与我们不同的。他们有足够的人手和钱财,能够负担得起几层的酒阁子,能够大手笔挖走任何看中的厨子,这些是他们的优势,也是我们没法做到的,”姜菀毫不避讳自家的短板,“况且,我们只是家食肆,往后的经营内容也只限点心和晚食。而俞家的酒肆规模大,厨子多,必然会走非富即贵的经营路子。”

她轻叹口气:“我们没有别人的条件,只能守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踏踏实实做生意。所以,既然比不过,就不必和他们比,否则只会徒增烦恼。”

思菱一时语塞,默了默才涩然开口:“小娘子......”

“别垂头丧气了,快来干活。”姜菀招手让两人过来。思菱和周尧看着自家小娘子笑意吟吟的样子,便也打起了精神开始忙碌。

*

兰桥灯会近在咫尺,姜菀每日除了给学堂供应点心,其余的时间都在专心忙着研究新品。周尧也根据她的要求,用木头、竹子等原材料做了不少“配件”,有些连他自己都叫不上来名字,更是从未见过,也不知自家小娘子是怎么想出来的。而思菱则根据姜菀对不同食物的要求,在包装纸上勾画了一些花样。

姜菀再度庆幸自己有两个得力助手,帮她分担了不少事情。

这日,姜菀决定去兰桥实地踩点。由于只有七夕当晚是取消宵禁的,因此没有办法提前去连夜抢占合适的摊位,她思来想去,只能等七夕一早开了坊门后就马不停蹄赶去兰桥,然后在那里守到晚上。

她来到兰桥的时候,正是午后。刺目的阳光兜头照下来,即使隔着帷帽,姜菀依然觉得有些燥热。

待走到了觅兰河畔,不知何处飘来一片云,挡住了热辣辣的太阳。姜菀伸手撩起帷帽的薄纱,感受着那带着凉意的风拂过。岸边绿槐高柳,薰风蝉鸣,是独属于夏日的声息。

方才姜菀仔细看过了,兰桥这一带有不少店铺。她也向附近的居民打听了一下,得知灯会当日,河岸边、桥上都是可以自由摆摊的,并没有什么限制。简单来说,就是先到先得。

“小娘子若是想占个天时地利,那须得来早,否则等午后傍晚时人最多的时候,只怕你根本挤不过旁人。”说话的老人看起来也是来提前踩点的,对此很有心得。

姜菀明白,看来七夕那日要做好坚守阵地一整天的准备了,还得带好口粮。她向老人道了谢,接着去寻寻觅觅了。

她那日摆摊除了摆点心,还有其他的道具,因此需要一处开阔宽敞的地方。看来看去,姜菀相中了桥边的一棵柳树下的区域。桥上人潮汹涌,占据桥下的有利位置,便能吸引每个过路人的注意。再者,柳条婀娜翩跹,带来阵阵凉风,就着美景品尝点心,别有一番风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