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回1988之IT女王 第346节(2 / 2)

加入书签

电费啊!

从去年开始,全国除了西藏和贫困地区的农业灌溉用电之外,每度电加3厘钱。

普通人家连空调都很少,加3厘钱并没有伤筋动骨的感觉。

数据中心不一样,他们几家数据中心,最小设备耗电量都是90千瓦,也就是一小时要用90度电,24小时2160度。

这2160度,还只是服务器本身的耗电量,伺候服务器的空调、照明、不间断电源……还要另算,而且它们才是大头。

他们又听安夏说起乌兰察布的气候很好,自带降温功能,还有离首都才三百公里。

就连最谨慎小心的老板,都怦然心动。

“要建数据中心,起码要一年多的时间。建一个风电场,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要是现在能跟乌兰察布那边谈拢,两边同时开工,我们盖我们的,他们盖他们的,差不多能同时完工。”

安夏说得都很好,他们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不过,哪个商人在卖东西的时候说东西不好呢?

裤子上有洞,都能说这是美国来的最新时尚。

他们现在最大的担心就是:安夏是不是设了个什么看不出的圈套,她说紫金也要在那里建。

可是谁知道她到底要不要建,就算她在那里买了地,也不能说明她就要在那里盖数据中心,说不定是出租给卖皮草的商人盖集贸中心呢。

其实安夏说得这些东西,确实都是公开数据,想查都能查到。

但是他们直接从开头就在心理上预设安夏另有图谋,疑邻盗斧,自然处处怀疑。

让他们没有马上拒绝的原因是:电费,真的太他妈的贵了。

现在供电线路也确实各种不稳定,全国都紧张,谁家没赶上过几回拉闸限电。

不然全国人民盼啥三峡工程呢。

他们又问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可以算抬杠了。

安夏也索性摊开了明说:“紫金现在确实在做数据中心,但是,我并不想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在数据中心上,我不可能霸占全国的需求。

而且,说实在的,只有我这一家做,技术提高的速度,肯定不如有竞争。

我们在国内横没有用,等我们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的科技公司涌进来,客户一对比,我们在旧石器时代,人家都已经飞机大炮原子弹了,到时候我们全灭。咱们谁也落不着好。

我说这些,你们可能不信,你们就看看各个城市的商圈,哪个商圈是靠一家百货公司撑起来的?不都得有几个差不多体量的镇场?”

……

安夏把该说的话说完,然后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只建一个数据中心,全国有不少地方可选。如果想要做大,就得考虑异地机房,跟需要的机房数量比,适合的城市就没有那么多了。”

然后,她合上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对他们说:“各位来一趟不容易,我做东,今晚请各位尝尝我们这里的特色。”

众所周知,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拿不到。

但是在谈判桌上谈不好的事情,在饭桌上却能谈好。

晚上吃饭的时候,两轮酒一敬,这几位老板的口风,就没那么紧了。

安夏有陈嘉和王娇娇代酒,她始终都很清醒,从只字片语中听出他们隐藏的担心。

喝到差不多的时候,他们终于觉得安夏说的事情有道理。

不过,这几位也算是「酒精考验」的战士,就算没有带挡酒的人过来,也不妨碍他们「再考虑考虑」。

这么大的投资,安夏也没指望一顿饭就能解决,送走几位老板后,安夏回到家里,开始做第二套备用方案:如果,他们全都不参与,应该做什么打算。

最大的问题是财务问题,公司不是拿不出钱,但是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

无论哪个公司,现金流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安夏不可能冒险,拿出这么多现金流出来。

她决定亲自去乌兰察布一趟,跟当地谈谈,要是实在不行,就只能放弃新建计划,先给已有的两个数据中心扩容。

安夏到了地方之后,当地领导热情接待,这可是投资大户啊!!

当安夏再次向他们提出想要在这里盖数据中心的想法时,他们也还是那个问题:电从哪里来。

更进一步的细节是:

修风电场的钱,理论上应该由电业局出。

但是这里的电业局也挺穷,拉拉扯扯想白嫖市里的地,当然,他们说的是延期付款。

而且还想从市里拉赞助,说回本了,再还。

市里宁愿投钱给皮件市场,以现在的情况看,皮件市场两三年就能回本,风电场说要二十年回本。

傻子才投风电场。

于是,就卡在这里了。

这里的领导非常欢迎紫金的「中国货」在这边开分公司,专营皮货生意,想要税收优惠、房租优惠,都没有问题。

然而,在这里开分公司毫无必要,华北分公司就能一把罩了。

安夏就想建数据中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