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回1988之IT女王 第470节(2 / 2)

加入书签

收到全智勇的报告,安夏觉得这个公司的关系网络还是挺不错的,是他们自己瞎折腾才把厂子给折腾死的。

如果在她手里,绝不至于让它香消玉殒。

正常情况下,收购评估的事情应该是公司的投资部做的。

但是紫金的投资部没有收购一个尚未改制的国营大厂的经验。

其中有很多数据没法评估,以正常的评估要求来看,这厂已经凉透了,几乎没有收购价值。

收购了没有收购价值的厂子,投资部是要负责任的。哪怕这是安夏的指示,他们也很担心,紫金的年终奖,可不看是谁出的主意导致的贫困。

人工智能组当年有安夏在年会上力挺,那也只是力挺他们不会解散,年终奖还是只有一丁点,还被人骂是骗钱的项目。

“好吧……”安夏看出他们的担忧,“这次收购项目由我直接负责牵头,成了不算你们的业绩,亏了不算你们的失误。”

安夏找来妈妈和李俏:“我打算收购欣德工厂,他们的技术人员和技术还可以。要评估一下能不能收购。”

分析一个公司能不能买,是看技术结构和人员架构。如果收购下来,是否要做架构调整,薪资福利是否要调整,都得考虑。

至于那个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就是看这个公司的财务状况了:资产结构、产出比、收入流水……

财务和人事两个部门各自接了任务,回去安排员工处理。

欣德厂其实也很盼着有人能来收购他们。

上次跟企图偷卖厂子的领导大闹一场之后,领导想给他们一些钱塞嘴。但是,这两边就像拆迁户一样,始终没谈拢。

开价不合适,就闹一回,闹到主管部门烦了,最后是直到领导退休,厂子都没卖成,职工们就这么不死不活的拖着。

刚进厂的小年轻全跑了;

快退休的奋力找路子办内退、病退;

业务能力不强的「老」员工,换赛道也不觉得可惜,停薪留职去当倒爷了。

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那一批员工最尴尬,平时埋头搞技术,嘴皮不够溜,脸皮不够厚,当不了倒爷。离内退病退十万八千里。

国内电池行业发展非常稳定,现在岗位上的人够用,不需要再招人。

听说紫金科技想要收购的时候,整个厂都兴奋起来了,那可是紫金科技啊!

能被紫金科技收购的话,那不就是紫金科技的人了吗!

紫金科技的工资水平可谓从漠河到曾母暗沙,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极岛都能算得上是头一份。

停薪留职的人纷纷要求恢复职位,甚至连已经辞职的人都想办法托关系,想把自己的关系再给转进来。

李俏那边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她转达给安夏,安夏觉得好笑,果然跟拆迁很像啊……

听说果树补偿的多,人们就纷纷种果树,听说按楼层面积补偿,一个个抓紧时间把两层楼盖上七层,装修过的赔更多,就往地上随便贴几块瓷砖,表示这是装修过的……套路,都是套路……

“告诉他们,我要的是精英,技术专家,不是行政,也不是连螺丝都拧不好的混子。他们硬把这些人塞回来,我也不会要的,我们的收购合同会写清楚,除非他们不卖了。”

李俏点点头:“是,我会跟他们说的。”

她把厂里负责技术的人员名单放在安夏的桌上。

在紫金几年的历练,让李俏变得成熟老练,她对这些员工的情况进行了多方位的背景调查。

哪怕是做出成绩的员工,她也要从其他多名员工的口中打听此人的成绩到底是自己拼出来的,还是从别人那里抢来的,或是领导有心抬举。

要是技术特别好,但是性格特别嚣张,特别难处的人,她也做好标记,供安夏决策,考虑是否要留用。

现在欣德厂的估值非常低,除了国内暂时没有要用到他们技术的因素之外,还因为「急售」。

安夏打算抓紧把他们买下来,再想办法把他们的估值弄上去。

改制的事情倒问题不大,相关部门的人这几年高强度连续操作,对一整套流程烂熟于心。

紫金科技在本地属于龙头老大,他们也不会像为难公司办事员那样不说清要什么资料,害人来回跑好多次。

临到最后一脚,眼看着就差最后一个签字了。

这任厂领导,当年的刺儿头员工,不知抽了什么风,突然要求保留他对厂子完整的管理控制权。

负责并购的投资部门同事都惊呆了。

见过反悔的,没见过到这一步才反悔的,真把自己当成高速公路上必绕不过去的钉子户?

这位同志拿出了他认为非常合理的理由:“我们厂的业务是非常重技术的,如果是一个外行来指挥内行,会出大乱子。”

“对,我承认安总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但是成功的企业家,也不可能什么都懂吧!她肯定不懂电池的生产制造工艺。”

“她什么都不懂,很容易被员工骗的。”

“她还这么年轻,镇不住那些老油条。”

……

安夏听到气急败坏的投资部负责人的回报,情绪稳定:“你再问问他,还有什么要求。”

“还有盈利以后的分配……”

安夏忍不住笑出声:“他是不是以为是在跟紫金谈合作?还盈利分配?”

投资部负责人:“从他的一些表述来看,他好像是有点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觉得我们非他们不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