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回1988之IT女王 第472节(2 / 2)

加入书签

人员分散在美国各个顶尖大学的研究所里,也有进了国家各种以数字为代号的研究所里,还有几个做生意去了,做的风生水起。

还有一个没有继续搞技术,而是去了商务部,成了史上最年轻的处长……

“有天赋的人真是干什么都行。”树理化充分的认识到自己企图三年搞出突破性的成果,完全是一种自不量力,同时又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安夏也没指望他能有什么质的飞跃,毕竟……这才几年啊,摩尔定律十八个月一换,也不是这么个换法,就连iphone都被人嘲笑一代不如一代呢。

现在各个配套硬件都没有什么明显提升,他一个人浑身是铁,又能捻几根钉,安夏安慰他:

“能一步步解决问题就挺好的,你有没有想到什么具体需要优化的方向吗?”

树理化点点头:“脑控功能现在还在研究中,目前看比较成熟的还是改善机器视觉,无人驾驶组的激光雷达在算法方面应该可以还能再进一步,这样就可以对从多个方向过来的障碍物进行观测。结合罗德里格斯变换……”

安夏一听到专有名词,心中咯噔一下:不好……要进入听不懂的环节了!

果然,树理化兴冲冲地向安夏说他是如何计划用那个什么会变换,配合加强动作捕捉系统获取的数据……运动学模型……坐标系转换关系……集合参数误差小量……关节位移……几何参数……

他说得是那样自然,是那样信手拈来,说完又说这个想法也只是他的设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机械臂的弯折就是一个问题。

他想给机器人增加轴,可以扩展机械臂的应用场景。

树理化提出的想法都是很好很好的,就是要钱,不少钱。

他心里没底,不知道能不能通过业务评估组的审核。

于是找到安夏,是想从她这里走个后门,他听说安夏经常会批准一些匪夷所思、所有人都不看好的项目。

如果能得到她的一力支持,业务评估组也没话说。

“你把增加经费的理由和对项目前景的预期写成报告,交给评估组,他们会考虑的。”

树理化十分为难:“我觉得多轴机器人将来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不确定能获得多少利润,外面其他公司都没有可以对标的项目。”

“你就直接说可以应用于哪些项目上不就行了,要什么对标?”安夏对这个词都有些生理性厌恶了。

对标,最初的初衷完全没有毛病,别人做了这个东西,很成功,至少说明这个套路的东西,一定是有市场的,相当于有一个背书保障。

后来这个东西就被用滥了,有事没事都得找对标。

无论是剧本、技术、数值设计、操作手法……必然要找一个对标。

有些公司丧心病狂到立项必须写出三个对标的同款产品,否则立项就不予通过。

导致很多人为了立项,而不得不写出四不像的东西来。

安夏自己就被迫写过「残酷浪漫风格的《三只小猪》,唏嘘哀愁的《天线宝宝》」……诸如此类的强行贴靠,寻找对标。

史上只有一位猛女,没进公司前就是百万粉丝的财务自由者,进公司完全是因为闲着也是闲着,公司要求她写对标,她说:我的项目独一无二,没有对标。

最后靠直属上司力挺,才勉强立项。

从头到尾,公司都不看好,甚至下令测试之后,项目就解散吧。

结果测试效果非常好,反而成为公司那段时间最亮眼的项目。

树理化觉得安夏未免过于大胆了,没有对标的业务,怎么保证它能达到公司的盈利目标。

就连当初最不被看好的人工智能,也是国外已经开始在研究了,大家都觉得此事可行。

“就算是写论文,也得要有参考文献的,什么都没有,我怕无法说服评估组。”

“谁说了写论文一定要参考文献的,如果你有实际调查数据,证明你要做的东西确实是有一定的普适性,那就可以。”

这比要找个对标的东西还难,做市场调查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事情,不是在马路上随便拦人填填表的事情。

选择什么样的人群,选择什么样的人群,选择多少样本才能证明自己想知道的东西。

树理化同志只是觉得多轴机器人一定能有广泛的应用。

至于还能延展多宽,没认真考虑过。

安夏没打算让他逃脱写报告:“别偷懒,做好前期调研,后面你才会知道你的设计方向应该往哪里努力。总不能是只为一个应用场景吧。”

根据安夏多年的经验,一个人忽然想搞出一个什么东西,一般是受了某种刺激。

运气好,这个刺激能引发整个行业的变革。

运气不好,它可能就只是一个小小的功能提升,类似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举手之劳的话无所谓,需要砸钱花时间的事情就不能如此草率了,这就是评估组存在的意义。

然而,树理化同志天生内向,按新时代的说法,他是一个在网上指点江山,现实里的重度社恐患者,在网上冲浪时与安夏相识,两人聊了许多,他对自动化机械一些想法让安夏决定把他捞进来。

紫金可以远程打字沟通工作的方式让他非常喜欢。

但是,项目立项评估会不可能通过远程。

有太多的东西要说,还有要展示的。

他看到人脸就紧张,安夏说过很多次。就算是理科生,也得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他就是改不了。

现在只能在项目组里随时抽取一个幸运的家伙,去评审会负责张嘴,说服一众刁钻古怪,要求多多,意见多多的评审们。

“树哥,你是知道我的,除了你,我看到其他部门的领导都腿肚子转筋,更别提开口说话了。”

“树哥,你是知道我的,我一向思维发散。要是说着说着,完全说跑偏了,评审会一听,让我们组放弃这个项目,去搞新项目,那就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