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8章(1 / 2)

加入书签

赵佶与赵桓父子俩,会同李纲、张叔夜、吴敏等阁臣关起门躲在御书房里讨论了一个上午,都没有任何结果。

依着赵桓,定然是壮士断腕、绝除后患,但赵佶却始终下不了这个狠心。

恽王这一场,前前后后明里暗里勾连的朝臣不下百人,边军诸将数十,如果再加上这些人的家眷亲族,林林总总至少几千人,统统杀了?诛九族?

大宋真就乱了。

李纲张叔夜三人坚决反对。

单以罪魁祸首赵楷来说,诛九族就是一句笑话。

赵楷的九族为何?

赵佶赵桓都跑不了。

赵桓最终的建议是将恽王所生子女、家眷赐死,相关亲族议罪后流放岭南。

废黜恽王生母王贵妃,打入冷宫,恽王同母皇子皇女均夺王爵公爵公主爵,异地安置。

支持恽王谋反的燕王、吴王等宗室宗室除名,夺爵圈禁。

至于附逆的朝臣,除吕颐浩等数人外,其余既往不咎。

赵楷目下只有二子一女,可最大的也不过三岁。

王妃朱凤英是继室,新婚不久,无所出。

只有侧妃裘氏名下一子,其余妾室生一子一女。

赵楷的同母弟肃王赵枢17岁,相国公赵梴8岁,徐国公赵棣11岁。

以一场惨烈的宫廷政变来说,赵桓的提议其实并不算苛刻。

站在赵桓的立场上,恽王一系皇族若不铲除,将来难保日后不会反复,他不能给自己留下祸根。

但站在赵佶的立场上,这些都是他的子孙后代,亲生骨肉,让他下这个狠手有些于心不忍。

尽管他当时恨极了赵楷,但事后真到了杀子孙后代的时候,他又心颤了。

李纲三人站在一侧,任由赵桓父子争辩,一言不发。

涉及官家皇族内眷,他们只能保持沉默。

“父皇,恽王谋划这么多年,勾连朝臣、边将,几乎大半个朝廷都为他幕后操控,若说只他一人行事,儿臣实在是不能相信!”

“天下臣民都在惶惶不安,还请父皇早下决断,以安江山社稷!”

赵佶轻叹:“太子,赵楷已死,他那几个孩子尚在稚龄,懵懂无知,杀之何其残忍?”

“王妃生性温和,知书识礼,恽王谋逆,与她何干?她给朕生了八个皇子皇女,罢黜打入冷宫,朕于心不忍呐。”

“至于肃王这几人……他们都是你的兄弟骨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又何至于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