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1章(1 / 2)

加入书签

看到赵普顺水推舟,利用李重进帮助韩通掌控侍卫亲军司,拍案叫绝。

赵普这一招可不是单纯的让赵韩相斗,真正目的是告诉李重进真相。

李重进当了多年的大周军方一把手,哪怕是贬黜了,依旧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李重进如此大佬,会甘心吃这个闷亏?

反正罗幼度不信。

把赵普提前调回汴京,可是没选错人。

在这种权谋之争上,赵普确实有着极高的嗅觉以及应对能力。

有他暗中盯着赵匡胤,确实能够遏制赵匡胤趁着自己不在中枢时的势头。

不过……

罗幼度看着赵普写汴京局势,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

又看了一便,确实没写关于文臣方面的情况。

“这家伙,竟然将所有精力都用在军方了,文臣那边的情况居然几笔带过?”

“果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罗幼度没有半点犹豫,当即修书,让赵普不要只盯着赵家兄弟,不要专注于军方的动向。文臣方面也必须留意,尤其是范质、王溥这两人。

历史上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绝无可能只得到武将支持,一部分文官是出了力的。

不过历史资料的记载有些含糊,有些隐晦,很多地方都用了春秋笔法,所以只能靠猜测,而无法下定论。

唯一能确定的是范质。

范质号称清风宰相,两袖清风的意思。

但是赵匡义当上皇帝以后,特地评价过范质说“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

这个“但欠世宗一死”,足见范质作为郭荣最倚仗的托孤第一重臣,干了对不起郭荣的事情,还是那种需要以死谢罪的大事。

大周文臣一直以团结著称,相比武臣的钩心斗角,文臣在范质、王溥的带领下,团结友爱,相互扶持。在这以武为尊的时代,抱团取暖,并立前行。

这种气氛当初的罗幼度很喜欢,晋升的途中也受到了范质、王溥不少照顾。

但此一时,彼一时。

原来有文臣集团有郭荣撑腰,有郭荣镇着,一路苦过来的两位辅宰深知今日的一切得来不易。

故而就算内部内卷之势无可避免,真正大事上是能够做到齐心协力的。

现在一切不同了。

在郭荣病倒的那一刻,他至高无上的威望已经开始向下跌。

随着他的情况越发恶劣,威望下跌的趋势也就越狠。

赵匡胤动作频频,显然开始为未来考虑了。

赵匡胤有这心思,范质、王溥等文臣,焉能没有?

都知道郭荣时日无多,都知道符皇后与一个六岁的孩子撑不住场面,都知道病榻上的郭荣,难以重新站在庙堂上扭转乾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