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9章(1 / 2)

加入书签

随着人口的填充,各方面的资源都向着北方汇聚,已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至于教育自不用说,教育乃国之大计,再苦不能苦学生,再穷不能穷教育。

针对前后世的经验,罗幼度对科举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对于参加科举的考生展开了限制,也取消了官员的举荐名额的传统,在野学子严格按照,乡试、州试、省试、殿试流程来走,同时在这基础上开了一个后门:地方毕业大学生能够跳过乡试、州试,凭借大学文凭,直接参加省试,以此鼓励更多的学子考读大学。

每次科举,罗幼度还会让国子监统计一个榜单,记录各科中举进士名额,根据他们背后的学校列出一个排名,授予不同的奖励,甚至经费支助。

南方学习氛围浓厚,面对良好的教育环境,涌现出了不少的人物。北方本就人少,又受契丹统治多年,很多方面都不及南方。

而北方的情况又与漠北、漠南、辽东戚戚相关,对北方的关注,罗幼度远胜南方。

萧绰将手中的资料呈上,说道:“陛下,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

“说!”

罗幼度笑盈盈的看着面前的萧绰一眼,目光落在了对方呈献上来的名单之上,心中却颇为感慨,这小姑娘实在太厉害了,真有从政的天赋。

罗幼度的最初想法就是给萧绰一个女官的身份,让她负责皇子皇女以及贵胄子女的教育工作,便如历史上的博士韩兰英以及唐朝的宋氏五女一样。

萧绰很珍惜此次机会,在处理完本职工作以后,她借着自己国子监助教的身份,在国子监与上下同僚打成一片,尤其是国子监的监正戚同文,对于萧绰更是欢喜,特地收她为学生。

这个戚同文可不是一般人,华夏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睢阳学舍创办人杨悫的学生。睢阳学舍也就是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的前身,现在为应天大学。

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在睢阳学舍办学,人称“睢阳先生”,历史上从睢阳学舍走出来的学子,于北宋初年,登第者就有五六十人之多。

罗幼度在选择国子监监正的时候,连下了三道旨意,这才将戚同文从应天大学请到了京畿,担任国子监监正,总理天下教育。

萧绰本就有了才女之名,被戚同文收为弟子以后,更是取代了昔年的周娥皇,成为了京畿第一才女。

萧绰在国子监也是如鱼得水,以弟子辅助恩师的名义,协助他处理国子监的公务,成功晋升为国子监博士。

萧绰晋升如此之快,自身能力是其一,但有一个军功在身荣妃姐姐也是关键。她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身份,利用她姐姐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天生的政客思维。

罗幼度关注教育,经常与国子监接洽,了解各地的教育情况。

萧绰凭借特殊的身份,又接下了这个任务。

萧绰说道:“江南文风鼎盛,他们的综合成绩皆胜于中原北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