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5章(1 / 2)

加入书签

但是随着价格的降低,这些终端销售的商人,他们想要维持住原先利润的空间就越小,然后就不得不开始大幅度的作假,缺斤少两,渗泥沙之类的。

“通知下去,再降低五文钱一斤,我看你们能够玩多久。”

“我长芦盐场的盐卖二十五文钱一斤,我依然还能够赚银子,等天气更热了,我的盐还可以更便宜,我倒是想要看看你们能够顶多久。”

刘晋笑了笑,知道了对方的弱点,想要打赢这一场价格战就不难了。

这起初是五文钱、五文钱的降价,接下来刘晋准备慢慢的和他们一文钱、一文钱的慢慢降,玩价格战,在掌握终端销售和强大产量的面前,根本就是找死。

第366章 盐这东西

南京,程伯安的程府。

“长芦盐场的盐又降了五文钱一斤,现在各地销售的长芦盐场盐基本上都在二十文左右,我们要不要继续降价?”

程伯安最得力的师爷,也是出自程家旁支的程轩急匆匆的找到了程伯安,向程伯安汇报了最新的情况。

“继续降,只要他们降价,我们就跟着降价。”

没有丝毫的犹豫,程伯安说道。

“再价格的话,我们的盐可就只有十文钱左右一斤了,我们卖给各地的价格连五文钱都不到了,这个价钱的话,我们……”

程轩想了想也是提醒道。

他们从盐场拿盐只需要盐引就可以了,盐引这东西,在以前是需要运粮食去边镇地区才能够换区,不过自从弘治五年改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之后,大家只需要向朝廷这边缴纳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

因为这些盐商基本上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有人,所以很多时候只是象征性的缴纳一些银子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盐引。

可以说他们的盐,几乎成本为零,更多的花费则是花费在上下打点上面,另外就是运费,古代交通不便,运输是一个大问题。

古代粮食的运输方面,一百斤的粮食从江南地区运到京城、边关地区,最多也就只能够剩下不到一半,因为古代的运输基本上都是靠肩挑手扛,有条件的才能够用马车、骡车,而漕运才是运输的大头,但漕运需要有水的地方才行。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盐商非常喜欢纳银开中的原因,因为以前运粮食到边关地区去,实在是太麻烦了,损耗也太大了,所以盐商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想办法招募人员到边关地区去种植粮食,以此来获得盐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