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95章(2 / 2)

加入书签

弘治皇帝是勤奋,是勤俭,但说实话,无论是手段还是智慧都很一般,有点被文官忽悠瘸了的感觉,事事听文官的。

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给大明带来了一个稳定和看似不错的局面,但却是无法在根本上解决大明所面临的问题和弊端,并且还将这种弊端和问题变的更加严重,让文官集团持续做大,最终到中后期的时候,已经尾大不掉,难以收拾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听从文官建议进行盐税改革,该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导致边军彻底的败坏,再无战斗力,以至于明朝末期面对鞑子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时,朝廷硬生生的被拖死。

朱厚照或许是清楚的看到明朝所面临的这种局面,想要有所改变和作为,只是他死的太早,也太突然了,很多东西都没有完成就匆匆走了,最后便宜了朱厚熜,而朱厚熜也是看到了这种局面,一直在和文官们斗智斗勇,但始终也是没有找到解决大明问题的办法。

现在朱厚照都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这让刘晋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殿下,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去好好的反思,思索出好的解决的办法,其中的核心就是关于权力的制衡与监督!”

想了想,刘晋也是将后世关于权力制衡与监督的一些知识、内容慢慢的讲述出来。

第1329章 朱厚照是个人才

“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朱厚照仔细的听着刘晋讲述后世都比较普遍的分权和互相制衡以及监督的内容,后世在诸多方面的制度都是非常健全的,特别是关于权力方面的制度。

“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当刘晋讲完,朱厚照仔细的沉思一会也是点点头表示了赞同。

“但分权和制衡之下,这官员的数量必然会大增,对于百姓的负担来说必然会增加,再加上这王权下乡的话,那就需要更多的官吏了。”

“官吏更多,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有机会鱼肉百姓,也意味着百姓需要承当更多的税赋。”

朱厚照是真的天才,很多东西,他只是不想去学,当他真正去学,去思索的时候,他都能够很快就发现事情的多面性。

分权与制衡确实是有着很多的好处,但正如朱厚照所言,分权的结果就是容易造成冗官,本来一个县只需要一个县令,然后再加上一个县城、主薄、教喻、县尉这四个主官,再加上一些衙门里面的官差、衙役、捕快、仵作、典吏之类的。

这算下来能够算是官员也就是五个,至于县吏也就是几十个人,整个加起来一般都不会超过一百个,主要还是看事情多不多。

像一些偏远的县,事情少,几十个人就足以搞定了,但是像京城、天津这些大城市,需要的官吏就多了,可能会有几百个,但总体来说,一个县也就是那么几十号人就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