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35章(2 / 2)

加入书签

对于有人要弹劾自己的消息,刘晋并不感到意外,没人弹劾自己才是意外,有人弹劾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却没想到这个焦芳竟然在礼部这里,当着众多礼部官员的面对自己破口大骂,这让刘晋也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脑海中回忆起历史上焦芳这个人的记载,也是知道焦芳这个人小肚鸡肠,心胸狭隘,为了升官又是不择手段的人。

他辱骂自己肯定是因为这一次科举考试当中有他儿子焦黄中的缘故,自己随意的出题,估计这他儿子肯定是很难写出什么好的答卷上来,考不上进士的话,要么再等三年,要么就去地方当个小官了。

“焦芳~你儿子肯定是中不进士了~”

刘晋顿时就笑了笑。

第1470章 选的是治国之才

会试考试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就轮到阅卷了。

会试阅卷的阅卷官也是本次主持考试的官员,刘晋和韩文是主考官,称总栽,此外还有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一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人数大概是18人左右,称之为同考官,基本上都是由翰林院的翰林充任。

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考试的时候进行弥封、眷录、校队以及最重要的阅卷。

此时,阅卷处这里,十八位同考官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阅卷,总共分成三组,分别对应南榜、北榜、东榜的阅卷。

因为三榜的学子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东榜的学子同南北榜的学子水平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故而也都是分开取士。

取士的规则则是根据南北东榜各省加起来的人口总数占大明总人口的数量,再根据本次录取进士的数量计算出来。

事实上明朝的科举取士算是历朝历代最为公正、公平的,比起后世的高考制度都要公正很多,即便是北直隶这边,是天子脚下,京幾之地,也依然没有多少特殊的照顾。

只是天子有时候会多给几个举人的名额,也就是秋闱的时候,一般省份一次秋闱考试只能够有100人中举的话,北直隶这边因为在天子脚下,天子特别重视,会多给个十个、二十个的名额,也就是一次可以有110或者120人中举。

但到了会试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照,北直隶在北榜内,和北方各省的学子竞争进士名额。

“刘公,阅卷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一身绯红色衣袍的刘晋来到阅卷处这里,韩文也是赶紧过来请示道。

“嗯~开始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