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84章(2 / 2)

加入书签

如果在科举考试当中名词比较高,能够进二甲排名中上的话,以后可就前途无量了,前内阁首辅刘健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科举考试的时候名词在二甲之中并不算高,但是留在了京城做官,后来还当了弘治皇帝的老师,跟着就一飞冲天了,当上了内阁首辅,官居一品。

如果在科技考试之中能够位居二甲前列,这以后可就有希望成为朝中重臣了,能在翰林院里面修书编书什么的,更是前途无量。

不仅仅起点高,而且升的也快,将来就是六部尚书侍郎、各地封疆大吏的人选了,甚至于成为内阁大臣也是很轻松的事情了。

如果你足够有才,而且人也长的还可以的话,能够进一甲,甚至于成为状元的,当今内阁首辅刘晋就是最好的榜样了。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天子的肱骨大臣,当今的内阁首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对于眼前的几个举人,温师良纵然是他们的老师,但也没有丝毫老师的架子了,他们几个人以后说不定就可以在大明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大有一番作为呢。

“恩师,不知道你可否知道今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会是谁?”

曾子英是移民到黑土省的移民,以前还是一个秀才,去年乡试中举,表现优异。

当然,他本身就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和唐伯虎还是老乡呢,移民到黑土省,也是有着科举移民的心思在里面。

南直隶这边想要考上举人都太难、太难了。

本身南直隶的竞争就极其的激烈,这里文人才子辈出,文风鼎盛,像祝枝山一连考了好几次才中举,文征明是考了一辈子,前后参加了9次乡试都没有中举,你就可以知道南直隶的科举考试是何等之难了。

用后世的高考来形容的话,这南直隶就是地狱级的难度,能够在这里考出来的,那基本上都是真正的才子、有着极高的才学造诣。

曾子英在南直隶的时候已经接连参加了几次乡试都屡次落榜,最后也是听说移民到海外,参加海外省份的科举考试可以很容易就中举。

所以也是举家移民到了黑土省,到了黑土省果真就如同传闻的一样,去年参加乡试,轻轻松松就中举了,而且还是黑土省的解元。

这以黑土省解元的身份前去参加会试的话,基本上不可能落榜的。

但他还是有野心的,想要考的更好,名次更前一些,这样的话对将来的仕途更有利。

在大明官场已经形成了很多的默认规矩,比如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等等,这就足以说明科举考试时名词的重要性。

想要爬的高,那就要进翰林院,翰林院是大明朝廷的高级人才储备地,里面升迁快,出来起点高,升的更快。

如果名词靠后的话,被派到地方为官的话,这以后可就远离权力中心了,想要升迁可就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