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42章(1 / 2)

加入书签

几名吏员从村子里走了出来,与周洪简单地进行了一个交接,然后便离开了。

周洪,是这个村子的村正。

周洪原本是下邑的,一年多以前,因为赵国统治太过于酷烈,活不下去的他,推着老娘,带着婆娘娃娃,冒着大险一路逃去了宋军控制区,在谯县安顿了下来。

与周洪一样的人很多,都住在难民区里,每日靠着赈济以及做一些零工来维持生计。

时来运转,则是得力于周洪婆娘的一罐鱼酱。

据说是得了某位大员的称赞,所以他便脱离了难民营,在当地官府的帮助之下,有了一个小小的店面,然后开始生产贩卖这种鱼酱。

日子一下子便好过了起来。

不过他这样一个大男人,整日里给老婆打下手也不是一个事儿!而且自尊心也不允许他吃这么一碗软饭。

所以在朝廷准备安置难民,需要招集一些有家有口有产业的人而且还懂得种田的人作为领头人的时候,周洪立即便报了名。

他也立即便当选了。

像周洪这样的人,正是官府最想要的。

他们在这边有家有口有事业,去了那些刚刚占领不久的地方,必然会想法设法地把这些方也变成己方最扎实的基础。

像周洪这样的村正,可是官府作为吏员招募的。

也有一份薪饷可拿的,虽然不多,但这个身份,却也是很难得的。

更何况,现在与过去不同的是,吏员,也可以因为工作能力突出,作出了好业绩而直接被简拔为官的。

周洪和他婆娘的脑子都还是很灵活的。

也许这是改他们一家子命运的机会呢!

所以周洪非常的认真,非常的上心。

很快就分配好了每一户的房屋,然后又安排一些年轻力壮的开始在公屋里起火做饭,然后又开始拿着本地吏员给他的田亩数量开始筹划着如何把这些田地分配到每家每户去。

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

田,总是有好的,有中等的,也有差的,有靠近水源的,有隔水源远的,如何分配,这可是一个考验人的事情。

别看跟着自己来的这些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一涉及到了这些农民的根本,一个个的都精明的不得了。而且,总是有一些刁滑之徒,想要占些便宜的。

这一路上,自己建立起来的公平公正的形象,必须要一直维持下去,才能很好地做后面的事情呢。

村子里必须是要有公田的。

必须是要有大牲畜的,

也必须要有磨坊之类的东西。

一家一户是配不齐这些东西的,只能是公有。

上头是拨了安置费的,怎么用却是很考究的,而且在周洪看来,怎么节俭也是不够用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