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1 / 2)
石韬赞道:“毛君不愧是有理政经验的名士,一语中的。农学的确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有所帮助。我能力有限,能为实现王道尽绵薄之力,便心满意足。至于这根本大道,就劳烦荀君、毛君这样的大才去考虑吧。诚如天子所说,设使君臣一心,四民并力,总能想到解决之道。”
他举起茶杯。“欢迎二位来到太学,共兴王道。”
荀谌、毛玠互相看了一眼,有些窘迫地举起杯。
——
在农学堂吃了一顿还算丰盛的午饭,荀谌、毛玠告别了石韬,一起出了门。
沿着宽敞的街道,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两人慢慢地走着,各自沉默,心情都有些沉重。
尤其是毛玠。
他到太学有些天了,也去参观过经学堂,知道经学堂的条件远远赶不上农学堂。听石韬说,工学堂、商学堂的伙食也许不如农学堂,但肯定不会比经学堂差。
至于条件最好的讲武堂,那就更不用说了。
讲武堂的学生要习武练兵,伙食更好,是由天子直接安排的。一些家境贫寒,无法自给的士子选择了讲武堂,为的就是那里伙食好。就算进不了讲武堂,他们也会优待选择农学堂、工学堂,而不是经学堂。
所以,朝廷看似平等,实际上却对经学堂最不重视,将来报考经学堂的学子必然有限,大部分冲着论讲而来的人可能最后都成了讲武堂、农学堂、工学堂、商学堂的学生。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时还真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很明显,这么做,有利于缓解太学生为了出仕而奔走权贵之门的无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上。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可能是隐患。
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工农商这样的术,忽略了道德,会不会重术而轻道,并进而重利轻义,甚至唯利是图?
毛玠很焦虑。
“友若,石广元等受诸葛亮、庞统之邀而来,却不关心论讲,或入讲武堂,或入农学堂,会不会是受了诸葛亮、庞统的影响?”
“的确有这可能。”荀谌说道:“所以我想见一见他们,尤其是诸葛亮。我不反对一些人去学农学工,但过犹不及,太多的士子着意于这些微末之技,只怕是本末倒置。”
“宜早不宜迟。”毛玠表示赞同。
“嗯,我明天去讲武堂,看看徐庶,顺便拜访一下虞翻。我在河东时,就听舍弟文若提及此人,说是难得的奇才。他与天子一见,就为心腹,担任了讲武堂祭酒,想必有些道理。听听他说些什么,或许能有所启发。”
毛玠深以为然。
他也想去,可是又觉得不太合适,毕竟和荀谌刚认识不久。
两人回到住处,进门之前,两人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的说道:“我想去崔季珪那里坐坐,听听他的意见。”
然后,两人相视而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