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1章(2 / 2)

加入书签

“拟诏,召孔融赴行在。”刘协微微一笑。“朕要好好的嘉奖这位敢于建言的老臣,并付以重任。”

袁衡的嘴角抽了抽,躬身领命。

——

根据杨彪的建议,曾依附公孙度的人被安排到孙策、刘备麾下,随军出征海外,终生不得再入中原。

诏书说得很严厉,但刘协也清楚,究竟能执行到哪个程度,其实是很难说的。

有没有依附公孙度,判断标准很难定,最后还要靠荀攸等人把握。

就算他亲自去辽东,也无法一一查证。

与其如此,不如将这个权力交给荀攸,以示信任。

这就是身为皇帝的无奈之处。

他虽然高高在上,却不是全能之眼,不可能面面俱到,巨细靡遗,被某些大臣欺瞒在所难免。

所以他只能尽可能的选择值得信任的大臣,减少被欺骗的可能性。

到目前为止,荀攸虽然算不上言听计从,却还是识大体的。之前在河间度田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证明了他的忠诚。

这个忠诚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上的赞同,以及由共同利益而衍生出的合作。

如果触及到了荀攸的利益,或者理念上背道而驰,再想得到他的忠诚就不太现实了。

归根到底,共同利益是基础。

他的杀器就是将这个基础尽可能的扩大,尽可能的夯实,立足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才能打破士大夫阶层对知识和权力的垄断,推着华夏文明向前,再上一个台阶,而不是在既有的小圈子里不断徘徊。

第九百八十九章 以德服人

杨彪让人找来了邢颙,转达了天子的嘱托。

邢颙很惊讶。“天子真是这么说?”

杨彪笑笑。“你是不信我,还是不信天子?”

邢颙连忙摇手。“岂敢,岂敢。我只是觉得天子气魄非常,一时不敢相信而已。杨公,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大事,恐怕不是我能完成的。”

“你一个人当然不行。”杨彪抚着胡须,眼神灼灼。“但你可以出面,邀请名士大儒,共商大计,也算是为朝廷出力。学问当为时而作。大汉有天子这样的英主,再次中兴,儒门也需要一个董仲舒似的人物,为大汉立言。”

邢颙心中激动,却还是谦虚道:“鸟无头不飞。这样的大事,非杨公主持不可。”

杨彪微微一笑。“如果我不是身居司徒,脱不开身,的确不会将这个机会让给你。尽管如此,我也不能置身事外。你们立论,我禀明天子后择善而行,以证其效,知行合一,以臻至善。”

邢颙微微颌首,随即又道:“鲁国孔融是圣人之后,学问渊博,为人又正直,正是……”

邢颙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杨彪打断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