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67章(2 / 2)

加入书签

“苏联简直是疯了,哪有这么诚心扶持一个国家的,他们以后一定会后悔。”德哈维兰只是一个企业家,对苏联扶持中国的程度不可能了解的这么深入,但还是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认为非常中肯。

“是疯了,以后也绝对会后悔。”艾伦威尔逊认真地点点头,对中肯评价表示赞同。

处在美国的角度,其实最优解应该趁着苏联崩盘,顺便将所有残余势力都干掉。

达成这个目的之后在转头对付俄罗斯也不迟。而且在那个时间段,完全有成功的把握。

不过那是美国的角度,处在英国的角度就不是这样了,艾伦威尔逊是英国人不是美国人,没义务开口建议,他要是美国的官员,肯定会想着把冷战的结果从大胜变成全胜,可他不是,这就没办法了。

德哈维兰带着艾伦威尔逊前往停机坪,让人把盖着的苫布揭开,边走边道,“发动机是罗罗公司所提供,这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一旦中标的利润分配还没有谈。”

“感谢罗罗公司的支持,不过话说回来,当初他们和苏联的发动机合同可是我帮忙谈的,不然的话那不是成了被骗的经典案例了么?”

艾伦威尔逊拍着自己的胸脯表功,虽然结果并没有改变,但合同上不是比之前莫斯科的条件要好上无数倍?

既然直升机的发动机是由罗罗公司提供,艾伦威尔逊的担心就降低了不少。

英国当前的工业技术还不成问题,不像是后世一门心思玩金融。在最为艰难的发动机上如果没问题,那就剩下材料问题了。

事实上英国在材料上的问题也不大,不如美国投入巨资研发新材料,不如苏联挖掘最稀有的金属堆砌,也不会差到哪去。

如果发动机和材料都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还是英国传统上的设计问题。一流技术制造二流装备,最终导致一系列的惨烈后果。

看着侃侃而谈的德哈维兰,艾伦威尔逊心说,要是没有老子存在,你的彗星客机连同你本人,就是航空史上作为波音公司背景板的存在,之所以现在在业界有着受人尊敬的地位,全靠我补足了你的短板。

“驾驶兼射手位于前座,正驾驶席位于后座,两个座位都有可进行飞控与武器射控等操作;两座位之间有防弹玻璃隔开,降低被敌方武器击中时同时伤害两名乘员的机率。座舱罩玻璃采用平板设计以降低反光,机体前段以塑钢强化的多梁不锈钢结构制造,后段则使用塑钢蒙皮的蜂巢结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