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56章(2 / 2)

加入书签

能不能借由还没独立的英属黄金海岸的钻石,和主产地在南非的戴比尔斯公司结成卡特尔联盟。

英属黄金海岸的钻石产量自然是不如南非,但钻石其实并没有表面上这么稀有,黄金海岸的钻石产量,足以让钻石不在有这么高的价值。

英国手中产钻石的产地,还不止一个黄金海岸,非洲大湖区也是产钻石的。英属博茨瓦纳也产钻石,戴比尔斯本身就是英国品牌,现在帝国新贵帕梅拉蒙巴顿女士,也想要分一杯羹,很正常。

随后的几天,各国代表团纷纷抵达巴士拉,艾伦威尔逊准备照本宣科的六方会谈,终于是开始了,第一天的正式会议中,各国就开始了鸡同鸭讲,各自阐述己方对伊朗石油危机的看法,就如同联合国,各自利益不同就越发的碎片化。

真正觉得自己很重要的国家,除了印度,就剩下巴士拉的所在地伊拉克,伊拉克人倒是对这一次的国际会议非常上心,认为是伊拉克地位的象征。

伊拉克王国的大内宣是,伊拉克借由东道主的地利加入会谈,并不需要在乎是否为参加国的虚名。

第1061章 大选中的美国

参加六方会谈的六个国家,至少分成了四个阵营,法国人忙活着非洲的布局,完全是被英国拉过来的,而德国是被美国拉过来的。

至于苏联,出现在这里完全是过来看一下帝国主义内部狗咬狗的场面。

最后的一个印度,虽然是被英国用外交手段拉进来,但印度也有自己的野心,彰显印度和几个大国能够平起平坐,撑起来有声有色面子。

所以正式谈判的时候,英法这边就是法国人时不时的附和艾伦威尔逊两句,但比起德国人做美国的应声虫,份额还是相当足够的。

苏联人表态不多,也看不出来具体的立场。代表印度来到巴士拉的是拉尔·夏斯特里。

尼赫鲁作为总理兼外交部长,外交工作基本上是尼赫鲁的一言堂,其他国家派来的都是外交上的二号人物,尼赫鲁不能亲自过来。

而这一次的六方会谈至少在印度眼中又是一个广阔的舞台,这就不能派无名之辈过来。

拉尔·夏斯特里作为支持尼赫鲁路线的重要人物,就代替尼赫鲁来到了巴士拉。

英法是一个立场,美德是一个立场,苏联看起来置身事外,印度则趁机尝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拉尔·夏斯特里代表尼赫鲁讲述印度对伊朗石油危机的看法,“印度的看法是一贯的,在伊朗问题上,应该确立几个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